2016-02-19 来源: 攀枝花日报 “十二五”,东区立足中央商务区发展定位,把握大势,克难奋进,着力推进“五个东区”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区,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数字看东区
一、经济总量跨越升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东区紧紧围绕“五创联动”、“五个东区”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东区地区生产总值逐年攀升,2012年突破300亿元,2015年达到377.04亿元,比2010年增加14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9.7%。
(二)人均GDP年年创新高。2011年东区人均GDP突破7万元,2012年突破8万元,2014年突破9万元,预计2015年达到9.86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稳居全省前列。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东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一核辐射、三圈集聚、一带拉动、五区发展”的总体布局要求,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传统服务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次产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公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二五”末,东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0.58亿元、241.47亿元、134.99亿元,较“十一五”末相比,第三产业年均增长最快为9.9%,第二产业紧随其后为9.7%,第一产业平稳增长为1.6%。
(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0.2:72.4:27.4调整为0.2:64.0:35.8,第三产业占比上升8.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三二一产业方针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群众共享改革盛宴
五年来,东区积极实施一系列“促改革、惠民生”政策措施,各项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实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公众。
(一)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十二五”期间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十二五”末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一五”末84.84亿元增加到174.84亿元,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15.6%。
(二)投资规模大幅提升。“十二五”末东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38亿元,年均增长12.4%,“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达到756.99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量的2.3倍,为拉动东区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时期,东区将着力建设“现代服务集聚区、新型工业引领区、城乡一体示范区、智慧康养宜居区、文明和谐幸福区”。力争到2017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设现代服务集聚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康养旅游、科技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互联网+”促进服务业转型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三产集聚发展、高端发展、特色发展。
建设新型工业引领区。突出创新驱动核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千亿产业园区”,建设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基地。
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区。坚持“小农业大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思路,明确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精品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建设智慧康养宜居区。围绕阳光康养综合服务核心发展定位,完善提升康养要素功能和综合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国家级养老养生示范城市核心区、康养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
建设文明和谐幸福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本民生,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实施低收入群体增收工程,加快建设“两高地,两中心”,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发展成果共享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小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足新常态,开启新征程,全区上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再创辉煌的使命感,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开拓进取,为建设“五个东区”,在全市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滨江路快乐骑行。
十二五·发展看变化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与“十一五”末相比,东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37亿元增长到377亿元,年均增长9.7%,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5亿元增长到7.3亿元,年均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4.8亿元增长到174.8亿元,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
产业升级加速迈进
过去五年,东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
高端时尚商务区魅力凸显,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阳光康养为代表的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快速崛起,以个性消费、创新体验、“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8%,较“十一五”末提升8.4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58%、61%。
新型工业示范区实力强劲,选矿等传统产业加速整合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优势产业异军突起,科研检测平台跻身国家行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达22家,地方累计申请专利933件,年均增幅达19.6%,“双创”孵化平台建设成效初显,千亿园区打造顺利实施。
城乡统筹引领区活力迸发,都市现代农业实现“接二连三”发展,半坡咖啡、安国冬枣、立新养殖、希望莲雾等特色品牌形成影响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家,全面建成新村聚居点12个,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
宜居城区初步建成
过去五年,东区城市新区功能日趋完善,龙密路、四十中小学校等重大项目如期建成,金融街、开元名都、奥林匹克等高端商业加速集聚人气商气,新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老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旧城面貌加速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8%,较“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五创联动”深入推进,助力全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综合型康养宜居城区初步建成。
民本民生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东区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9.1亿元,实施民生工程357项,投入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1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十一五”末的2.3倍缩小到2.1倍。城乡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全面开局,在全市率先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359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815万元。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东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全面实施。财政预算和投融资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合作不断扩大,全面参与首届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东区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国家级荣誉30项,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城区复检验收,成功创建第十届四川省双拥模范区、四川省科普示范区,连续5年荣获“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11年获评“全省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先进区”,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6-02-19 来源: 攀枝花日报 “十二五”,东区立足中央商务区发展定位,把握大势,克难奋进,着力推进“五个东区”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区,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数字看东区
一、经济总量跨越升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东区紧紧围绕“五创联动”、“五个东区”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东区地区生产总值逐年攀升,2012年突破300亿元,2015年达到377.04亿元,比2010年增加14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9.7%。
(二)人均GDP年年创新高。2011年东区人均GDP突破7万元,2012年突破8万元,2014年突破9万元,预计2015年达到9.86万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稳居全省前列。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东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一核辐射、三圈集聚、一带拉动、五区发展”的总体布局要求,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传统服务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次产业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公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二五”末,东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0.58亿元、241.47亿元、134.99亿元,较“十一五”末相比,第三产业年均增长最快为9.9%,第二产业紧随其后为9.7%,第一产业平稳增长为1.6%。
(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0.2:72.4:27.4调整为0.2:64.0:35.8,第三产业占比上升8.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三二一产业方针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三、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群众共享改革盛宴
五年来,东区积极实施一系列“促改革、惠民生”政策措施,各项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实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公众。
(一)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十二五”期间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十二五”末东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一五”末84.84亿元增加到174.84亿元,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15.6%。
(二)投资规模大幅提升。“十二五”末东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38亿元,年均增长12.4%,“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达到756.99亿元,是“十一五”投资总量的2.3倍,为拉动东区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时期,东区将着力建设“现代服务集聚区、新型工业引领区、城乡一体示范区、智慧康养宜居区、文明和谐幸福区”。力争到2017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设现代服务集聚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康养旅游、科技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互联网+”促进服务业转型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三产集聚发展、高端发展、特色发展。
建设新型工业引领区。突出创新驱动核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千亿产业园区”,建设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基地。
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区。坚持“小农业大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思路,明确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精品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建设智慧康养宜居区。围绕阳光康养综合服务核心发展定位,完善提升康养要素功能和综合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国家级养老养生示范城市核心区、康养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
建设文明和谐幸福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本民生,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实施低收入群体增收工程,加快建设“两高地,两中心”,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发展成果共享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小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足新常态,开启新征程,全区上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再创辉煌的使命感,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开拓进取,为建设“五个东区”,在全市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滨江路快乐骑行。
十二五·发展看变化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与“十一五”末相比,东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37亿元增长到377亿元,年均增长9.7%,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5亿元增长到7.3亿元,年均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4.8亿元增长到174.8亿元,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
产业升级加速迈进
过去五年,东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
高端时尚商务区魅力凸显,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阳光康养为代表的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快速崛起,以个性消费、创新体验、“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8%,较“十一五”末提升8.4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58%、61%。
新型工业示范区实力强劲,选矿等传统产业加速整合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优势产业异军突起,科研检测平台跻身国家行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达22家,地方累计申请专利933件,年均增幅达19.6%,“双创”孵化平台建设成效初显,千亿园区打造顺利实施。
城乡统筹引领区活力迸发,都市现代农业实现“接二连三”发展,半坡咖啡、安国冬枣、立新养殖、希望莲雾等特色品牌形成影响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家,全面建成新村聚居点12个,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
宜居城区初步建成
过去五年,东区城市新区功能日趋完善,龙密路、四十中小学校等重大项目如期建成,金融街、开元名都、奥林匹克等高端商业加速集聚人气商气,新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老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旧城面貌加速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8%,较“十一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五创联动”深入推进,助力全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综合型康养宜居城区初步建成。
民本民生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东区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9.1亿元,实施民生工程357项,投入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1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十一五”末的2.3倍缩小到2.1倍。城乡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全面开局,在全市率先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359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815万元。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东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全面实施。财政预算和投融资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改革有序推进。对外合作不断扩大,全面参与首届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东区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国家级荣誉30项,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城区复检验收,成功创建第十届四川省双拥模范区、四川省科普示范区,连续5年荣获“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11年获评“全省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先进区”,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