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帮万村,民企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二——攀枝花立新养殖开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7/2/22 7:35:38 浏览:926
[摘要]万企帮万村,民企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二——攀枝花立新养殖开发有限公司
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企村互动共促发展

攀西商界网(攀枝花市工商联 陈忠荣)攀枝花立新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月14日,注册资本1100万元,总资产1.2亿元,固定资产5600万元。位于市东区银江镇流沙坡,主营业务涵盖:家禽、家畜养殖;有机肥加工;粮食收购;饲料加工;进出口贸易等。现有员工6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大专以上技术人员28人。技术依托为四川省农业大学;攀枝花市农牧局;云南省禽病科技中心。是一家集农、科、工、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养殖企业,是攀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蛋鸡机械化自动化养殖及养殖废弃物无害化深加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7800万元元。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小禽园)”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饲料加工、蛋鸡养殖、沼气发电、沼渣、沼液有机生物肥加工、农产品进出口等产业链。企业下辖1个分公司, 1处畜禽养殖生产基地,形成攀枝花为中心辐射周边昆明、河口、丽江、西昌销售网络。公司不仅在攀枝花市完善和发展了蛋鸡产业化项目,同时投资1200万元完善了养殖废物深加工无害化处理的产业化项目,直接带动200余户农户从事畜禽养殖,间接带动玉米种植户、饲料运输户等农户1万户,农户年增收达6000万元以上。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企业派员深入结对帮扶村米易县麻陇彝族乡庄房村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该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企业确立了企业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工作机制。邢晓艳董事长亲自抓扶贫工作,企业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企业扶贫工作组织实施和指导督查。成立了扶贫工作队,明确了联络员,负责具体帮扶措施的落实和协调工作。制定方案。明确帮扶资金、项目、责任、考核等4个方面的内容,为扶贫工作的运行畅通、协调夯实了基础。帮扶的重点是要帮助该村发展经济薄弱产业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企业要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到帮扶的村现场办公一年不少于3次,落实主要帮扶措施。

针对庄房村所处的地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农户增收困难,农民缺乏种植、畜禽养殖技术及资金的困难的实际情况,企业对症下药,突出重点环节,带领企业干部职工上下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生产物资扶贫、教育资助扶贫”三大举措。一是大力实施科技扶贫。为村民提供种植及家禽养殖技术信息和理论知识扶贫。先后邀请了省、市种养植专家对村民进行了科技培训,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水平。二是大力实施生产物资扶贫。提供该村每年20吨生物有机肥料,用于果蔬种植,每年投入3.6万元,连续3年合计10.8万元,使村内的低产田得以改造,从而促进粮食稳收,农民增收。采取措施,利用村内闲置房屋与林地,建立5个家禽养殖示范场,为每个示范场无偿提供价值2万余元的200只育成蛋鸡、消杀药剂、过渡饲料等,并提供全天候技术指导。用养殖大户来带动农户走上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实施教育资助扶贫,按照2:1:1的份额,与天正集团攀枝花销售公司、攀枝花联银工贸公司共同出资20万元成立“立新.天正.联银”助学金,铺筑困难家庭学子求学路。


在扶贫工作中,企业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更重要的是扶志扶智。一是解放思想强脑子。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邢晓艳董事长带领职工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致富门路,宣讲新观念、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二是开拓视野找路子。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对村民进行了科技培训,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水平。三是培育典型。他在村内树立了致富典型,充分发挥大户示范带头作用,推广他们的致富经验,组织贫困农民进行学习培训,请种田大户、养殖大户、外出务工人员,介绍致富经验和创业历程,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积极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
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企村互动共促发展
攀西商界网(攀枝花市工商联 陈忠荣)攀枝花立新养殖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月14日,注册资本1100万元,总资产1.2亿元,固定资产5600万元。位于市东区银江镇流沙坡,主营业务涵盖:家禽、家畜养殖;有机肥加工;粮食收购;饲料加工;进出口贸易等。现有员工6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大专以上技术人员28人。技术依托为四川省农业大学;攀枝花市农牧局;云南省禽病科技中心。是一家集农、科、工、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养殖企业,是攀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蛋鸡机械化自动化养殖及养殖废弃物无害化深加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7800万元元。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小禽园)”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饲料加工、蛋鸡养殖、沼气发电、沼渣、沼液有机生物肥加工、农产品进出口等产业链。企业下辖1个分公司, 1处畜禽养殖生产基地,形成攀枝花为中心辐射周边昆明、河口、丽江、西昌销售网络。公司不仅在攀枝花市完善和发展了蛋鸡产业化项目,同时投资1200万元完善了养殖废物深加工无害化处理的产业化项目,直接带动200余户农户从事畜禽养殖,间接带动玉米种植户、饲料运输户等农户1万户,农户年增收达6000万元以上。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企业派员深入结对帮扶村米易县麻陇彝族乡庄房村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该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企业确立了企业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工作机制。邢晓艳董事长亲自抓扶贫工作,企业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企业扶贫工作组织实施和指导督查。成立了扶贫工作队,明确了联络员,负责具体帮扶措施的落实和协调工作。制定方案。明确帮扶资金、项目、责任、考核等4个方面的内容,为扶贫工作的运行畅通、协调夯实了基础。帮扶的重点是要帮助该村发展经济薄弱产业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企业要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到帮扶的村现场办公一年不少于3次,落实主要帮扶措施。
针对庄房村所处的地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农户增收困难,农民缺乏种植、畜禽养殖技术及资金的困难的实际情况,企业对症下药,突出重点环节,带领企业干部职工上下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生产物资扶贫、教育资助扶贫”三大举措。一是大力实施科技扶贫。为村民提供种植及家禽养殖技术信息和理论知识扶贫。先后邀请了省、市种养植专家对村民进行了科技培训,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水平。二是大力实施生产物资扶贫。提供该村每年20吨生物有机肥料,用于果蔬种植,每年投入3.6万元,连续3年合计10.8万元,使村内的低产田得以改造,从而促进粮食稳收,农民增收。采取措施,利用村内闲置房屋与林地,建立5个家禽养殖示范场,为每个示范场无偿提供价值2万余元的200只育成蛋鸡、消杀药剂、过渡饲料等,并提供全天候技术指导。用养殖大户来带动农户走上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实施教育资助扶贫,按照2:1:1的份额,与天正集团攀枝花销售公司、攀枝花联银工贸公司共同出资20万元成立“立新.天正.联银”助学金,铺筑困难家庭学子求学路。
在扶贫工作中,企业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更重要的是扶志扶智。一是解放思想强脑子。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邢晓艳董事长带领职工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致富门路,宣讲新观念、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二是开拓视野找路子。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对村民进行了科技培训,提高了村民的致富水平。三是培育典型。他在村内树立了致富典型,充分发挥大户示范带头作用,推广他们的致富经验,组织贫困农民进行学习培训,请种田大户、养殖大户、外出务工人员,介绍致富经验和创业历程,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积极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