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是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两个健康”后,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再次予以强调,充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两个健康”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凝聚新共识,新征程期待新作为。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组织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健康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的科学论断,深刻认识把握新时代工商联工作即促进“两个健康”工作的时代特性,努力在新时代中明确方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找准开启新征程的坐标原点和努力方向。
自身定位的复合性。在中央编办管理机构编制的22家群众团体机关中,工商联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复合性定位的群团组织:工商联既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又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既有人民团体的政治属性,又有商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既具备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的共性要求,还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主题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从联系对象看,一头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一头联系党委政府,还是政协的组成界别之一,等等。
工商联这些双重或多元的复合性特点,形成独特的综合性优势,使工商联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征和时代特性。新时代,在统筹推进“五大建设”、助力实施“七大战略”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承担新历史使命的重要力量。工商联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就一定能够引领民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的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商联事业也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站上“进阶”“升段”的新起点。近年来,工商联服务对象总体呈不断扩大、快速增长的态势。从统计看,从2011至2016年,工商联会员年均增速在10%以上。今年前10个月,全国日均新设企业1.62万户,比2016年日均新设数增长7.6%,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成风气、新的市场主体风起云涌的一个具体表现。市场主体的增量、变量,绝大多数在民营经济领域。
从中央要求和“两个健康”现实需要出发,工商联的服务对象已经从“会员”变为“全员”,即服务全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所有民营企业。新时代,做好拥有巨额财富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引导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要求高,必须借助平台、创新举措,以适应形势任务需要。
手段机制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也是新发展理念中的首位理念。工商联事业同样走过了一条没有先例、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回顾工商联“来时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工作,各级工商联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怎么做上创新思路,在做什么上创新举措,做成了一些过去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工作。如创新开展“四信”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贯彻基层第一、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以“一个设立、五个有”为载体,补齐区县级工商联建设“短板”。在自身建设上,创新提出培养干部的“四种能力”、提升机关“三力”的建设目标;开展“第三方评估”,成为国务院工作机制创新亮点;在执委会、常委会议期间,动员知名民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工商联还开展区域发展环境评价研究,发布环境评价指数,等等。事实说明,创新已经成为工商联工作最鲜明的时代底色。
过去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创新实干;面对新时代,更加需要活跃的创新实践。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入新内涵,为创新性国家增添新光彩。
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工商联理论吸收借鉴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成果,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属性,是工商联理论的鲜明特质。在总结提炼工商联64年来实践经验和建设发展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基础理论:工作主题是“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工作中必须坚持“两个关注”“两手抓”;工商联不是准政党,也不是参政党,而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听党话、跟党走是工商联的优良传统、根本要求等。
十九大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工作的开放性,决定了理论的开放性。工商联理论有时间、空间、实践多维度的开放性。从时间上看,许多企业家继承、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创新创造,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烙印和历史传承。新时代,民营企业的创新持续发力,为续写新的理论篇章提供了源泉,体现出理论发展的自我开放性。从空间上看,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域、区域整体发展程度密切相连。随着更多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跨域发展,为工商联工作拓展新的空间,体现了理论发展空间开放的特性。从实践上看,新时代吹响新号角,新实践催生新理论。各级工商联真抓实干,众多基层组织和商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实践,为工商联理论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开拓性、创新性实践,新的战略直接激发产生更多开放性理论,工商联理论的开放性特征更为明显。
系统力量的集成性。集成性是指工商联的组成力量既包括纵向系统机关,又包括所属商会组织。工商联系统从全国到区县有完整的组织体系。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工商联组织3407家;未列入国家行政区划的市辖区、管理区、经济开发区的工商联组织有40家。工商联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所属商会组织。目前,各级工商联所属商会组织有4.4万多家。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乡镇和街道商会20806家,市场、园区、楼宇甚至村一级商会3623家,它们肩负着统战工作向基层有效覆盖的重任。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是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今天许多顶天立地的行业巨擘,最初多是从“提篮小卖”“前厂后店”起家的,这注定了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商联带领动员民营企业要争做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新矛盾的生力军,发挥集成优势,把系统合力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形成磅礴的力量源泉。
机关建设的挑战性。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伟大事业发展中、伟大斗争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是工商联事业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也是我们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的现实考验。2万多名工商联系统干部,直接或间接联系服务者数千万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的是“少数人服务多数人”“挣工资的人教育挣大钱的人”的工作,某种程度上一直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状态。
各级工商联机关必须认识到,传统压力尚在,新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当前机关建设的挑战性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机关干部履行多样化使命,必须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在自身建设上有新作为、新提升。抓住群团改革契机,锤炼综合素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视挑战、战胜挑战,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本文刊发于《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作者系全国工商联聚春)
编辑:攀西商界网新闻资讯中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是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两个健康”后,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再次予以强调,充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两个健康”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凝聚新共识,新征程期待新作为。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组织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健康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的科学论断,深刻认识把握新时代工商联工作即促进“两个健康”工作的时代特性,努力在新时代中明确方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找准开启新征程的坐标原点和努力方向。
自身定位的复合性。在中央编办管理机构编制的22家群众团体机关中,工商联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复合性定位的群团组织:工商联既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又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既有人民团体的政治属性,又有商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既具备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的共性要求,还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主题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从联系对象看,一头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一头联系党委政府,还是政协的组成界别之一,等等。
工商联这些双重或多元的复合性特点,形成独特的综合性优势,使工商联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征和时代特性。新时代,在统筹推进“五大建设”、助力实施“七大战略”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承担新历史使命的重要力量。工商联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就一定能够引领民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的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商联事业也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站上“进阶”“升段”的新起点。近年来,工商联服务对象总体呈不断扩大、快速增长的态势。从统计看,从2011至2016年,工商联会员年均增速在10%以上。今年前10个月,全国日均新设企业1.62万户,比2016年日均新设数增长7.6%,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成风气、新的市场主体风起云涌的一个具体表现。市场主体的增量、变量,绝大多数在民营经济领域。
从中央要求和“两个健康”现实需要出发,工商联的服务对象已经从“会员”变为“全员”,即服务全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所有民营企业。新时代,做好拥有巨额财富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引导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要求高,必须借助平台、创新举措,以适应形势任务需要。
手段机制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也是新发展理念中的首位理念。工商联事业同样走过了一条没有先例、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回顾工商联“来时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工作,各级工商联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怎么做上创新思路,在做什么上创新举措,做成了一些过去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工作。如创新开展“四信”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贯彻基层第一、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以“一个设立、五个有”为载体,补齐区县级工商联建设“短板”。在自身建设上,创新提出培养干部的“四种能力”、提升机关“三力”的建设目标;开展“第三方评估”,成为国务院工作机制创新亮点;在执委会、常委会议期间,动员知名民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一些地方工商联还开展区域发展环境评价研究,发布环境评价指数,等等。事实说明,创新已经成为工商联工作最鲜明的时代底色。
过去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创新实干;面对新时代,更加需要活跃的创新实践。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入新内涵,为创新性国家增添新光彩。
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工商联理论吸收借鉴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成果,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属性,是工商联理论的鲜明特质。在总结提炼工商联64年来实践经验和建设发展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基础理论:工作主题是“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工作中必须坚持“两个关注”“两手抓”;工商联不是准政党,也不是参政党,而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听党话、跟党走是工商联的优良传统、根本要求等。
十九大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工作的开放性,决定了理论的开放性。工商联理论有时间、空间、实践多维度的开放性。从时间上看,许多企业家继承、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创新创造,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烙印和历史传承。新时代,民营企业的创新持续发力,为续写新的理论篇章提供了源泉,体现出理论发展的自我开放性。从空间上看,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域、区域整体发展程度密切相连。随着更多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跨域发展,为工商联工作拓展新的空间,体现了理论发展空间开放的特性。从实践上看,新时代吹响新号角,新实践催生新理论。各级工商联真抓实干,众多基层组织和商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实践,为工商联理论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开拓性、创新性实践,新的战略直接激发产生更多开放性理论,工商联理论的开放性特征更为明显。
系统力量的集成性。集成性是指工商联的组成力量既包括纵向系统机关,又包括所属商会组织。工商联系统从全国到区县有完整的组织体系。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工商联组织3407家;未列入国家行政区划的市辖区、管理区、经济开发区的工商联组织有40家。工商联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所属商会组织。目前,各级工商联所属商会组织有4.4万多家。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乡镇和街道商会20806家,市场、园区、楼宇甚至村一级商会3623家,它们肩负着统战工作向基层有效覆盖的重任。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是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今天许多顶天立地的行业巨擘,最初多是从“提篮小卖”“前厂后店”起家的,这注定了工商联和商会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商联带领动员民营企业要争做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新矛盾的生力军,发挥集成优势,把系统合力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形成磅礴的力量源泉。
机关建设的挑战性。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伟大事业发展中、伟大斗争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是工商联事业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也是我们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的现实考验。2万多名工商联系统干部,直接或间接联系服务者数千万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的是“少数人服务多数人”“挣工资的人教育挣大钱的人”的工作,某种程度上一直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状态。
各级工商联机关必须认识到,传统压力尚在,新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当前机关建设的挑战性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机关干部履行多样化使命,必须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在自身建设上有新作为、新提升。抓住群团改革契机,锤炼综合素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视挑战、战胜挑战,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本文刊发于《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作者系全国工商联聚春)
编辑:攀西商界网新闻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