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8月初,一篇最称作“最悲伤的小学生作文”《泪》在网上疯传,那一句“饭做好了妈妈已经死了”令多少人伤感落泪,也让我记住了四川大凉山的贫困与孤儿的无助。这封信赢得了众多的同情与捐助,也招致了不同的声音:有骂政府不作为的,也有骂当地民众好吃懒做的。
2016年3月中旬,当我昔日的同事莲子经过历时9天的大凉山之行,给我发来她拍摄的图片时,尽管画面上贫困仍在,但我却依稀读出了另外一种感觉:大凉山腹地,在与贫穷抗争的人们远非外界一些人所想象的“不争气”。
地图上,金沙江在四川西南向北延伸,同大渡河汇合,勾勒出呈银杏叶状的大小凉山轮廓。因山险水急,凉山形成一个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该地区全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彝族人口220多万。
同事莲子的行摄之旅,途经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拖觉、昭觉县的补尔村、大碗厂村、石咀村、吉为谷村等。那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距自治州首府西昌有120多公里的山路),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教育、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相当落后。莲子说,那里没有马骑、没有自行车,人们只是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活动,外面的世界哪里晓得。特别是那些孩子们,到了求知的年龄,因各种原因没法上学或者上了不久就不得不失学,实在可惜。
曾经,许多的记者和志愿者都到这里作过调研和扶贫支教。他们发表的文章或者写下的心得体会被误读成“懒惰、毒品成为大凉山绕不开的两个致贫标签”,由此也产生了“不值得同情”的观点。
但据彝族学业者侯远高说,贫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凉山也在发展,只是与内地差距越来越大。作为中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只是国家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
侯远高眼中的凉山,基本温饱已不是问题,没有人饿肚子,“凉山并不像网友‘视觉上’所看到的那么贫穷。”常年扎根凉山,他看到尽管乡村教育很差,但彝族大学生数量在增长。此前看不到教育的希望,乡民宁愿让孩子去放羊,但现在只要条件稍好的农村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县城学校人数爆满。
的确,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明辨是非,也才能从根上改变贫穷。众多乡民生活在封闭隔绝的大山里,不能接受良好教育,何谈接受现代文明。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贫困时,谁能明白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关爱的渴望以及与贫困的抗争?
曾经在大凉山生活了28年的诗人北来,在他用2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凉山往事》中写道:
我从未靠近过你
大凉山
靠不近你的谚语
你的时间
你的蓝天光芒太高
鹰太高
斑斑驳驳的古彝文
你的地方你的声音究竟在哪里
现在,我就从莲子中的图片中来为你描摹一下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1.劳动篇
↑大凉山昭觉一带,这样的地方要摆脱贫困谈何容易!
↑年幼儿童跟随母亲下地耕种,何来懒可言?
↑原始的农耕,手工撒种(土豆)撒粪,后面的人用脚掩埋。看看,牵牛的小孩年仅4岁,每个妇女身后都背着年幼的孩子。耳濡目染,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在一旁休息,等待换班牵牛的幼童。谁能说他长大后不热爱劳动?
↑一名妇女直接用手往簸箕里扒粪,我看到了原始也看到了勤劳。
↑德国米索尔基金援建的粮食饲料加工点。人们并非无所事事。
↑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孩子只能由老人抚养。这与全国各地都一样。
↑孩子们把家园守望,这种局面让他们很早学会独立学会坚强。
↑这就是普通彝族人家的居住环境,中间可能叫地盆火吧,既可以用作取暖,也可以烧水做饭。劳动一天下来,小日子过得也挺温暖。
↑一路陪伴我们的司机、36岁的彝族青年路健,家住拖觉镇。他很友善,经常外出打工,思想开化许多。
2.民风篇
↑这里的百姓虽然很穷,但民风淳朴,赶集外出仅仅用一根松枝插在门上以示家中无人。
↑上集市的老人也会穿戴一新。
↑孩子尽管负担很重,但他们对明天并不绝望。
↑随奶奶赶集的儿童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注意他的手里也有零食哦!
↑连背带抱,这个姐姐并没有感到不快乐。
↑其实,这里的百姓也知道改变生活,孩子并不缺吃少穿。瞧瞧,这名儿童的衣服就很光鲜。
↑但是因为缺水,很少洗衣服,穿着穿着就显得脏旧。
↑即使穿得再光鲜,整日与羊群为伴怎能不脏呢?
↑家家孩子多,进而导致贫困。或许这种观念在下一代身上会有所改变。
↑这位老人曾是退伍军人,现在抚养着父母双亡的孙儿们。身后的民居也是很漂亮古朴。
3.希望篇
↑孩子们渴望接受教育,非常喜爱来自北京叔叔阿姨送的文具。
↑收到小礼物的女孩看上去有些羞涩,彰显凉山女儿的质朴。
↑一支花色的铅笔都会让她如此开心。
↑莲子在为孩子们发放糖果,真是“排排队,吃果果”,我看到了文明的希望种子。
↑他们与内地的孩子一样有着游戏的童年。
↑从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了阳光。
↑这样的“滑梯”游戏也会让他们很快乐。
↑即使是坐在粪堆上,他们的笑容依旧灿烂。
↑从这样的眼神里,我能读出感恩和坚强。
↑他们是大凉山的未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纯净和希望。
↑希望在教育,希望在这里!学校没有专职搞卫生的人员,中午休息时学生们自发打扫垃圾。
↑给孩子们现场拍摄视频现场播放,引得欢声笑语,相信这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追梦的种子。
↑正在修筑的山路,莲子一行人在关卡等待单边通行。要想富,先修路。当地政府也想有所作为,怎奈资金有限,加上不时塌方,困难重重。还希望各届人士扶持一把,把路修得更像样一些。
↑大凉山孩子们的身影与眼神每每在眼前萦绕。莲子说,要不是距离太远,要不是交通太不方便,真想经常去那里,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去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结束语】尽管大凉山的贫困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人们对大凉山的贫困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上天对这个民族的最大考验。俗话,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今天大凉山人遭受的所有苦难,都会变成明天最好的礼物。这不是我的臆语,这是我从大凉山孩子们的眼神里感觉到的。他们只会随时代进步,而不会被世界抛弃。我真切地希望,外出打工的大凉山年青人不仅给家乡带来财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观念;我们每一个到那里的人,都给孩子们以关爱的目光,撩起他们心中被压抑的梦想,贫而不困,自强不息。我也有理由相信,大凉山会变得越来越好!
2015年8月初,一篇最称作“最悲伤的小学生作文”《泪》在网上疯传,那一句“饭做好了妈妈已经死了”令多少人伤感落泪,也让我记住了四川大凉山的贫困与孤儿的无助。这封信赢得了众多的同情与捐助,也招致了不同的声音:有骂政府不作为的,也有骂当地民众好吃懒做的。
2016年3月中旬,当我昔日的同事莲子经过历时9天的大凉山之行,给我发来她拍摄的图片时,尽管画面上贫困仍在,但我却依稀读出了另外一种感觉:大凉山腹地,在与贫穷抗争的人们远非外界一些人所想象的“不争气”。
地图上,金沙江在四川西南向北延伸,同大渡河汇合,勾勒出呈银杏叶状的大小凉山轮廓。因山险水急,凉山形成一个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该地区全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彝族人口220多万。
同事莲子的行摄之旅,途经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拖觉、昭觉县的补尔村、大碗厂村、石咀村、吉为谷村等。那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极为不便(距自治州首府西昌有120多公里的山路),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教育、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相当落后。莲子说,那里没有马骑、没有自行车,人们只是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活动,外面的世界哪里晓得。特别是那些孩子们,到了求知的年龄,因各种原因没法上学或者上了不久就不得不失学,实在可惜。
曾经,许多的记者和志愿者都到这里作过调研和扶贫支教。他们发表的文章或者写下的心得体会被误读成“懒惰、毒品成为大凉山绕不开的两个致贫标签”,由此也产生了“不值得同情”的观点。
但据彝族学业者侯远高说,贫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凉山也在发展,只是与内地差距越来越大。作为中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凉山只是国家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
侯远高眼中的凉山,基本温饱已不是问题,没有人饿肚子,“凉山并不像网友‘视觉上’所看到的那么贫穷。”常年扎根凉山,他看到尽管乡村教育很差,但彝族大学生数量在增长。此前看不到教育的希望,乡民宁愿让孩子去放羊,但现在只要条件稍好的农村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县城学校人数爆满。
的确,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明辨是非,也才能从根上改变贫穷。众多乡民生活在封闭隔绝的大山里,不能接受良好教育,何谈接受现代文明。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贫困时,谁能明白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关爱的渴望以及与贫困的抗争?
曾经在大凉山生活了28年的诗人北来,在他用2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凉山往事》中写道:
我从未靠近过你
大凉山
靠不近你的谚语
你的时间
你的蓝天光芒太高
鹰太高
斑斑驳驳的古彝文
你的地方你的声音究竟在哪里
现在,我就从莲子中的图片中来为你描摹一下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1.劳动篇
2.民风篇
3.希望篇
【结束语】尽管大凉山的贫困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人们对大凉山的贫困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上天对这个民族的最大考验。俗话,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今天大凉山人遭受的所有苦难,都会变成明天最好的礼物。这不是我的臆语,这是我从大凉山孩子们的眼神里感觉到的。他们只会随时代进步,而不会被世界抛弃。我真切地希望,外出打工的大凉山年青人不仅给家乡带来财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观念;我们每一个到那里的人,都给孩子们以关爱的目光,撩起他们心中被压抑的梦想,贫而不困,自强不息。我也有理由相信,大凉山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