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关注>>1965年,攀枝花特区建设指挥部成立

1965年,攀枝花特区建设指挥部成立

发布时间:2018/3/23 7:36:50 浏览:1610
[摘要]1965年,攀枝花特区建设指挥部成立

1965年3月,攀枝花建设指挥部、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合署办公;攀枝花建设指挥部党委即攀枝花特区党委。

同年3月22日,攀枝花冶金指挥部成立,3月25日,建工部渡口指挥部成立……

同年4月22日,国务院同意将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987年1月23日,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上个世纪六十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这十多个年头,是攀枝花市开发建设的创业初始阶段。

党中央战略决策——建设攀枝花特区

攀枝花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家调整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开发大西南,把现代生产力从东部沿海推进到西部内陆,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他在1964年6月6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曾说:“攀枝花的钢铁工业建设要快,但不能潦草。攀枝花抓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昔日炳草岗

如今的炳草岗新貌

周恩来总理对中共西南局《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曾作过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此事已报书记处批办。”

1965年3月4日,毛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

由此,攀枝花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住席棚喝溪水——不毛之地起钢城

从这个时候开始,几十万建设者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不毛之地,肩负起了建设攀枝花的重任。

全国各地抽调的建设者们日夜兼程汇集攀枝花进行建设

建设伊始,住的席棚子,比现在的帐篷还要简陋,出门连一条路都没有。用水极端困难,建设者们从金沙江或就近小溪一盆盆往上端。一盆水,早上洗脸,中午洗手,晚上洗脚。

各建设指挥部按“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学习大庆精神,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筑“干打垒”土墙,盖席棚,搭草房。

为让攀枝花工业基地大规模的建设做好准备,让大批建设者进得来,住得下,能工作,1964年底至1965年,通路、通水、通电和住房问题,打了一场“三通一住”(通路、通水、通电、住房)歼灭战。

仅用一年时间,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建成了公路220公里和金沙江吊桥,修通了输电线路170公里、水管60公里,建成了工业厂房4万平方米、永久性民用建筑4万平方米、“干打垒”9万平方米和临时工棚约7万平方米;并且建成了发电厂(4,520千瓦)、水泥厂(年产3万2千吨)、西昌试验厂、木材加工厂和两个砖瓦厂(年产砖6千万块)……

昔日弄弄坪

如今的“微雕钢城”弄弄坪

建设者们凭着这股韧劲和干劲,硬是在2.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创下了“钒钛光华”、“车轮上的工业基地”、“30万军民打通成昆铁路”等世界工业建设史的奇迹,铸成一座“象牙微雕钢城”。

攀枝花三线建设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功之路,探索出了一条在大山区建设大工业的可行路径,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铭刻峥嵘岁月——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2015年3月,在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际,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位于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占地面积59亩,建筑总面积24023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4亿元。2010年初,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博物馆全面展示了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整个展陈由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七大部分组成,其中,全国三线建设和攀枝花建设的内容所占比例为7:3。截止目前,博物馆共收集文物、文献史料2万余件(套),图片3万余张,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

博物馆主体建筑两侧浮雕群铭记了那段艰辛历程

目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藏品最多的三线主题博物馆,是攀枝花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于促进攀枝花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攀枝花市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凤凰网四川综合

编辑:攀西商界网新闻资讯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