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青山绿水板诺洛村

阿侯娘娘指导村民发展多胎黑山羊
.JPG)
男女老少们围成大小不同的圆圈,跳起了轻快的彝族达体舞蹈
乡村名片:侯播乃托乡板诺洛村
板诺洛村位于侯播乃托乡北部,距乡驻地5公里,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000米,最低海拔2100米。全村分为3个生产组,总户数155户,总人口634人,全村有19名党员,勤劳致富、优秀青年22名,今年外出务工达66名。
全村耕地面积1565亩,粮食播种面积1565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710吨,人均粮食2250斤,人均纯收入3150元,年末四畜存栏数2315头(只),退耕还林面积830.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苦荞和豌豆;特色畜牧产品岩鹰鸡,正引进发展多胎山羊品种;主要经济林木核桃,连片350亩,约3万多株,已挂果1.5万株。
发展亮点:

核心提示
桃花红,梨花白,桃花和梨花装扮着修建一新的彝家新寨,明媚的春光抚摸着这个宁静的村庄。
这是大凉山深处嬗变崛起的文明新村——美姑县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
3月22日,村活动室的场坝中,两张桌子上堆着44万多元崭新的百元面值人民币,吸引着村民满意的笑脸上希望的眼光。村支书阿侯娘娘在中间神采飞扬、忙前忙后。正是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引领村民实现了经济发展、提高了金融信誉。今天县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该村办理小额贷款,帮助村民发展核桃产业、美姑岩鹰鸡产业、美姑黑山羊产业,实现小康、大步发展。
你可知道,20年前,当时23岁的阿侯娘娘刚接任村支书,为了给村民贷款,背着干粮走路到县城。进大厅询问、在门口守候,他没得到一个好脸色,更不用说贷款。
谁敢把人民的钱贷给没有信誉的村组?岂止没有信誉,看看当时的板诺洛村:偷牛盗马、互毁庄稼、偷鸡摸狗、家支冲突……村民将大部分的时间消耗在如何调解翻案上,不要说如何发展,每年平均因纠纷造成的经济损失都高达三四万元。部分村民赌博上瘾,甚至出现了车匪路霸和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整个村的管理处于无序混乱状态,经济直线下滑,1995年,该村人均产值不足500元,人均纯收入才126元。
“再也不能这么下去了,要让我们村发展起来!”阿侯娘娘这位大山的儿子,有着山一样的意志;“扫除歪风,树立正气。让村风文明起来,让产业发展起来,让村容漂亮起来。”这位鹰的后代,有着鹰一样锐利的眼光。
〉〉彝乡深处文明歌
下午4点半,1组妇女子曲嫫,背着小孩,牵着刚从村幼儿园接来的大孩子,走在整洁的通村水泥路上。他家在路边,大门敞开着。
“你怎么不关门?”
“我们这儿晚上都可以不关门?”
“啥子?咋个呢?”
“我们这儿互相不偷不抢的。”
“为啥子呢?”
“村上有规矩,大家习惯了。”
这平静的回答,让我们有些惊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多不简单啊!而她说的“规矩”,正是板诺洛村远近闻名的“村规民约”。
是什么样的“规矩”,让男人放心在外面打工挣钱,妇女带着孩子安心治家劳作,走向富裕小康呢?不一般啊。
那就是1994年、95年、96年三年研究,于1997年以村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全体党员、17家家支组长研究完善,并负责带头、带动党员联系户、各家支成员户遵守落实的《村民大会制度》、《板诺洛村村规民约》。手写的原始文件上,40名村组干部和家支代表人在歪歪斜斜的名字上按了手印,让人想起记入中国历史的安徽小岗村私下包产到户的那份文件。
可是,村规民约的落地落实,是多么的艰难。
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哪有心思谋发展,没有稳定哪有干劲来致富。村两委形成了共识。他们决定从打击歪风邪气着手治理整顿。
两个有趣的故事。(1)1997年,在修建通村吊桥的工地上,曲木鲁曲吊儿郎当的,邀约几个人在一边打扑克。新上任的支部书记阿侯娘娘说了他几句,他更来劲,横鼻子竖眼睛地抬起杠来。阿侯娘娘想起,他平时就无视全村正在推行的村规民约,聚众赌博,气不打一处来,“噌”地跳到地上:“不服就下来。我们两个光明正大摔两盘。”这是彝家汉子解决恩怨的传统套路。曲木鲁曲是个壮汉,阿侯娘娘更敦笃。三个回合下来,站着的是阿侯娘娘。
“服不服?”“不服。”嘴里说不服,回去慢慢想,那天后慢慢看,阿侯娘娘的大公无私、敢作敢为、公道正派、处处带头,让他越来越感动,越来越佩服。他改掉了恶习,热心帮助他人改恶习,他本来有点子、有主见、敢担当,现在已成为村委会副主任,把分管的文明新风和村容村貌,抓得巴巴适适。
(2)1998年夏天,阿侯娘娘带着几个村干部,从玉米地里巡逻出来。看见公路上走来两个外乡人,其中一个还是个协警。阿侯娘娘迎上去问:“找哪个?”“找阿支约且。”“啥子事?”“找他还钱。”
“啥子钱?”对方开始支支吾吾:“他、他、他买毒品吸,欠、欠、欠我480块钱。”阿侯娘娘很有底气地吼起来:“放你的屁。我们村1998年后,一个吸毒人都没有了。”对方回答:“是去、去、去年的事了。”阿侯娘娘理直气壮:“你卖毒品害人,是犯罪,还敢来要钱,我把你抓起来。”阿侯娘娘从协警身上拿出手铐,把那人铐在路边电杆上。阿支约且70岁的老母亲,用包谷杆打着那个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骂:“你这个魔鬼。害我儿子,害死我媳妇。我打死你……”全村的人,目睹这一幕后传开了:“不要到板诺洛村去干坏事,阿侯娘娘‘逮捕’人呢。”
真的,村里风气渐渐好了起来。
一个节日的来历。板诺洛村村规民约又细又严:如有盗窃行为,照价赔偿被偷盗物品外罚款:牛马10000元;猪、羊3000元;狗、鸡、猫、鸭、粮食等1000元;入室盗窃加罚3000元;无故不参与调查、捉拿盗窃者的15岁以上公民,每天罚款50元;盗窃者自觉羞耻而寻死给物主或其他村民,死者亲属要求赔偿时,全体村民共同坚决抵制,物主及其他村民不负任何责任,村委会组织民兵保护被攻击者人身财产安全,被死者亲属破坏损坏的由全村共同筹措补助……
在村内任何地方聚众赌博均罚款50元……
在村内种、制、贩毒者,第一次罚款10000元,第二次罚15000元,第三次则勒令搬出本村,无条件收回土地等承包权,如不自行搬迁,由全村村民强制拆除其居所。外出打工的粘上毒品和艾滋病,不准回村居住,其妻儿老小村上照顾……
成立村调解委员会,在党支部领导下,由13名选自各家支的德古组成。大的矛盾纠纷,有13名调解员调解,小纠纷可由3个家支7名以上调解员调解。除涉外纠纷外,不准请外村人调解本村纠纷……
1998年开始,党员、村干部、家支代表把全村农户包完,每人发个小本子记录各家罚款情况,每月村两委汇总一次。阿侯娘娘带着村干部和民兵每天巡逻。
1999年,拿着违反村规民约150余人,该收罚款34600元这组沉甸甸的数字,面对一个个绝不交罚款的强硬态度和相互撺掇观望紧张空气。阿侯娘娘冷静思考,既加持原则又灵活机动。分别于1月21日到23日、3月5日到3月7日6月12日3次用10天时间,反复商量后决定依靠党员和民兵,强行收取罚款的10%,共3460元。于6月21日购买了7头架子猪宰杀分给全村,请来乡上、派出所、法庭的领导坐镇,召开了12岁以上350人参加的全村群众法制教育和执行村规民约动员大会。
人心终于收在了一起:丢弃陋习向前看、致富文明奔小康。从此,每年的1月21日成为该村约定俗成的文明活动日,成为全村的节日,进行就事论事、沟通交流,总结表彰,开展文体活动。
村上的社会管理开始进入良好状态。陆续制定完善了20多个规章制度。有些制度是挂在墙上的,而板诺洛村的制度,在党员干部的心里,在全村群众的行动中。近10年来,全村已无一例偷盗、赌博、涉艾涉毒人员。邻里团结。社会和谐。
一群带头的党员。戒毒成功、发家致富的阿支约且发自内心地感慨:“阿侯书记帮教我,阿支村长盯到我。阿侯书记自己贷款给我养羊子。有事干了,家里富了。老婆娶了,娃儿读书了,哪个还去吸毒啊!”
板诺洛村18名党员了不得,在阿侯娘娘书记的带领下,在帮教吸毒人员、赌博人员、偷盗人员期间,既联络感情、说服教育,又自己贷款帮他们发展经济,让他们在改邪归正中走上致富道路。阿侯娘娘更是将自家4亩承包地拿出修建村完小教学楼,自己到外村包地种。
阿侯娘娘这位村支书,作为县人大常委,积极提案美姑发展林业产业;作为省人大代表,积极申请省领导关注凉山留守儿童、发展凉山学前教育。这一切作为政府的关怀,正在造福凉山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板诺洛村党支部先后被中共凉山州委、四川省委评为“凉山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种新风的形成。借彝区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的契机,阿侯娘娘决心刹住本村红白喜事的浪费风。村上修建了婚丧嫁娶文明操办点,有吃饭的操场,有大厨房、消毒设施、干净碗筷。这么先进、卫生、便捷的场所,人们却接受不了。2005年,阿侯娘娘的母亲去世,就在里面操办,宽敞、卫生、随到随吃、时刻热饭热菜,还节约了5头牛,拍手称赞。2015年至2016年,村里有5位老人去世,都排队在那里办,每户节约5头牛,全村共节约近30万元。
以党支部为核心,依靠国家法律、依靠彝族传统文化、借重村组干部和家支德古的结合,板诺洛村在大凉山腹地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远近闻名的安定村、齐心村、文明村、跨越发展村。
华灯初上,路灯照着光洁的通组公路,照亮了路边用彝汉文书写的彝族尔比尔吉。大人带孩子走过,必须让孩子用彝汉语用心朗读:夫妻若和睦,家境天天好;邻里若和睦,全村年年好……阿侯娘娘家带头,每家每天如此,好感人啊。
〉〉教育提升了素质
村委会主任阿支杨扎和2组组长来到村幼儿园,告诉老师:你们要教好、照顾好。让大人安心挣大钱。23岁的吉列优格,毕业于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一毕业就考上村幼教师,他频频点头,很有信心。
阿侯娘娘认为,山区之所以存在很多落后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村民文化素质差,要发展要致富必须提高全体村民的文化素质,大抓文化教育。但由于山村群众普遍对文化教育不重视,不少适龄儿童即使在村委会和老师的辛苦动员下进了学校,但一般不到两年就会辍学回家。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阿侯娘娘召集全村全体党员、村委会成员和德高望重者共同协商,制定了《板诺洛村“九年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村小学生旷课每天罚家长10元;教师旷课每天罚本班学生数乘以10的积。学龄少年儿童被带外出期间经纪人、家长各罚每天10元,达1个月以上,每月各罚600元,达一学期以上各罚2000元。因学生个人或家长的原因辍学的,罚家长2000元。把所罚的钱,拿
来奖励积极送子女上学的家庭和学生。确保全村7—17岁的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998年,该村的村小只有教室寝室各两间,校舍约80平方米,有老师2名,学生27名;到2012年,村小校舍已扩建为2幢共12间约480平方米,有老师7名,在校学生285名,且入学率达100%,毕业率达100%,升学率达85%。寄宿制的村完小教学楼已完工。幼儿园2个班,64名学生。目前,全村7-12周岁95名适龄儿童100%在校就读,13-17周岁少年35名,大多在乡上或县上的中学就读。2007年以来,全村考上工作的已有13人。
狠抓教育,保障了板诺洛村的文明之源、发展之旅。
〉〉产业富民人心乐
面对全村的贫穷,阿侯娘娘和村两委一班人,第一件事学习借鉴,转变土地抛荒现象。他带头先试种,然后在全村推广开种植小春作物豌豆、秋荞、圆根萝卜。
试种成功后,阿侯娘娘开始召集村民试种小春作物,一起探讨一起研究种植技术,慢慢进行推广。并依托科技对板诺洛村大春和小春作物增加粮食产量,积极发挥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每年组织村民开展实用种植技术方法等培训。
不出两三年,板诺洛村人均粮食收入达2227斤,人均纯收入达1811元,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55.2万斤,实现产值330万元。
2012年以来,该村在村支书阿侯娘娘的带领下,拓宽发展思路,利用该村牧草丰茂、气候条件优越等条件,着力发展特色畜牧产业——美姑山羊,以养殖美姑山羊作为全村畜牧业的发展重点。
根据农户居住集中的实际,依靠自然条件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敞放式养殖,用细绳圈住放牧田边地角,以适度的“家庭式牵养”为主。美姑山羊年多胎产羔,易存活、发展快的特征,要求每户养殖户饲养3—5只基础母羊,并按照凉山州“五统四分两联合”的饲养模式养殖。按照美姑山羊的标准化圈舍及其设施要求,结合农户实际修建或改造圈舍,圈舍内配齐饮水设施、运动场、消毒池、化粪池、沼气池等达到标准化圈舍建圈。
实行调耕种草,鼓励养殖户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光叶紫花苕、矮象草等优质牧草。目前,全村已规划种植优质牧草600多亩,在丰富畜牧饲料草的同时,确保牲畜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草料,保障了牲畜的“营养”。
成立了山羊项目领导和技术保障机构。与本村农户签订合同,建立农民养殖卡片,按照“圈舍规范、畜禽优良、草畜配套、饲养科学”的要求,在该村制定适宜的养殖规模,根据本村的实际,要求山羊养殖规模每个小组不少于20户,每户饲养基础母羊5只以上,每户年出栏优质肉羊10只以上,商品率80%以上,经过几年的发展,畜牧业收入已撑起了全村经济的半边天。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人均占有核桃50株。去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已有10来户。今年嫁接了2万多株,核桃正成为板诺洛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白杨、桤木、华山松。一个“绿色银行”正从板诺洛人的手中升起。
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250元,是1998年480元的13倍。文明的板诺洛人迈进了小康。
采访手记
山村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共产党员阿侯娘娘带领党员和村干部,把一个混乱不堪的板诺洛村,带上文明发展的大道,领进了小康的大门。
以敢作敢为、舍己为人、公道正派的人格魅力,收拢了全村人的心,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集中到发展进步上来。既讲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处理事情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在该村和四邻八乡树立起很高的威望。
依靠法律、也依靠彝族民间的各种传统智慧和手段,扫除歪风邪气和陈规陋习,铸就一方文明。站得深、看得远,看市场、懂科技,带头产业致富,引领全体村民产业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处处带头,以身作则。种秋豌豆,他带头示范,送丰收的豌豆给邻居,引发他们自觉跟上。养多胎黑山羊,他带头圈养,把每年的收入算给农户听,数给村民看,让大家集体跟上。村规民约他和家人带头严格遵守,修公路占了他哥家的地,大嫂要他“开点后门”,他严词拒绝,一碗水端平。
处处吃得亏,爱讲奉献。帮助联系户,他自己借钱帮发展。学校修教学楼,无偿拿出自己的4亩承包地。在一次次的吃亏中,他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特写:“文化院坝”的快乐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美姑县板诺洛村,吃过晚饭的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往村里的文化院坝赶去。跳舞、健身、休闲、交流,文化院坝俨然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日,记者走进美姑县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和村民们一起感受该村各式各样的美味文化套餐。村委会主任阿支杨扎说:“文化院坝的建成,既美丽了乡村,又让村民感受到了幸福。”
闲暇时到活动中心健身、跳跳舞,原本属于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如今美姑县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的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大家利用茶余饭后时间,集中来到村活动中心开展了文娱活动的学习。村民有的学习达体舞蹈,有的学习弹唱民歌、革命歌曲和流行歌曲等,有的走进图书室,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每天的学习活动结束后,村委会还会给村民们放映一场鼓舞人心的彝语电影。
跳完达体舞后,紧接着开展的活动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民歌弹唱活动。主持人刚一介绍完,该村歌手洛俄小龙抱着一个崭新的电吉他,站到了院坝中央,弹唱起了彝语歌曲《不要怕》,刚跳完舞的村民们渐渐聚拢,围坐在小舞台周围跟着节拍轻声哼唱起来。
板诺洛村新建成的文化院坝,虽然面积不大,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完全可以与城里的小型活动中心相媲美。正在院坝里排练舞蹈的沙马阿牛兴奋地说,“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还能在这么好的文化院坝里跳舞。”
村委会主任阿支杨扎告诉记者,为使板诺洛村成为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在美姑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10月以来,板诺洛就开展了村级文化院坝建设活动。“文化院坝建设活动不仅是一项需要全民总动员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利于群众提升精神文明、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学习文化建设的活动。”阿支杨扎说。
据介绍,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文化院坝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分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场所两部分,文化院坝建设以来,板诺洛村总投入10余万元添置了新的设备,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室的功能,并统一标识牌以直观反映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该村支部书记阿侯娘娘介绍,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食粮,美姑县电影放映中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板诺洛村开展电影放映活动,为村民放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宣传片、致富能手的带头致富经、先进人物的事迹报道宣传片、禁毒防艾宣传片以及各种政策法规宣传片。
美姑县文化馆还组织村上小有名气的“文人”,开展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表演,让“新一代”的村民亲身感受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克智”、“尔比尔吉”等文化。
来源: 凉山日报2016-04-09 14:02:00
青山绿水板诺洛村
阿侯娘娘指导村民发展多胎黑山羊
男女老少们围成大小不同的圆圈,跳起了轻快的彝族达体舞蹈
乡村名片:侯播乃托乡板诺洛村
板诺洛村位于侯播乃托乡北部,距乡驻地5公里,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000米,最低海拔2100米。全村分为3个生产组,总户数155户,总人口634人,全村有19名党员,勤劳致富、优秀青年22名,今年外出务工达66名。
全村耕地面积1565亩,粮食播种面积1565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710吨,人均粮食2250斤,人均纯收入3150元,年末四畜存栏数2315头(只),退耕还林面积830.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苦荞和豌豆;特色畜牧产品岩鹰鸡,正引进发展多胎山羊品种;主要经济林木核桃,连片350亩,约3万多株,已挂果1.5万株。
发展亮点:
核心提示
桃花红,梨花白,桃花和梨花装扮着修建一新的彝家新寨,明媚的春光抚摸着这个宁静的村庄。
这是大凉山深处嬗变崛起的文明新村——美姑县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
3月22日,村活动室的场坝中,两张桌子上堆着44万多元崭新的百元面值人民币,吸引着村民满意的笑脸上希望的眼光。村支书阿侯娘娘在中间神采飞扬、忙前忙后。正是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引领村民实现了经济发展、提高了金融信誉。今天县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该村办理小额贷款,帮助村民发展核桃产业、美姑岩鹰鸡产业、美姑黑山羊产业,实现小康、大步发展。
你可知道,20年前,当时23岁的阿侯娘娘刚接任村支书,为了给村民贷款,背着干粮走路到县城。进大厅询问、在门口守候,他没得到一个好脸色,更不用说贷款。
谁敢把人民的钱贷给没有信誉的村组?岂止没有信誉,看看当时的板诺洛村:偷牛盗马、互毁庄稼、偷鸡摸狗、家支冲突……村民将大部分的时间消耗在如何调解翻案上,不要说如何发展,每年平均因纠纷造成的经济损失都高达三四万元。部分村民赌博上瘾,甚至出现了车匪路霸和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整个村的管理处于无序混乱状态,经济直线下滑,1995年,该村人均产值不足500元,人均纯收入才126元。
“再也不能这么下去了,要让我们村发展起来!”阿侯娘娘这位大山的儿子,有着山一样的意志;“扫除歪风,树立正气。让村风文明起来,让产业发展起来,让村容漂亮起来。”这位鹰的后代,有着鹰一样锐利的眼光。
〉〉彝乡深处文明歌
下午4点半,1组妇女子曲嫫,背着小孩,牵着刚从村幼儿园接来的大孩子,走在整洁的通村水泥路上。他家在路边,大门敞开着。
“你怎么不关门?”
“我们这儿晚上都可以不关门?”
“啥子?咋个呢?”
“我们这儿互相不偷不抢的。”
“为啥子呢?”
“村上有规矩,大家习惯了。”
这平静的回答,让我们有些惊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多不简单啊!而她说的“规矩”,正是板诺洛村远近闻名的“村规民约”。
是什么样的“规矩”,让男人放心在外面打工挣钱,妇女带着孩子安心治家劳作,走向富裕小康呢?不一般啊。
那就是1994年、95年、96年三年研究,于1997年以村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全体党员、17家家支组长研究完善,并负责带头、带动党员联系户、各家支成员户遵守落实的《村民大会制度》、《板诺洛村村规民约》。手写的原始文件上,40名村组干部和家支代表人在歪歪斜斜的名字上按了手印,让人想起记入中国历史的安徽小岗村私下包产到户的那份文件。
可是,村规民约的落地落实,是多么的艰难。
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哪有心思谋发展,没有稳定哪有干劲来致富。村两委形成了共识。他们决定从打击歪风邪气着手治理整顿。
两个有趣的故事。(1)1997年,在修建通村吊桥的工地上,曲木鲁曲吊儿郎当的,邀约几个人在一边打扑克。新上任的支部书记阿侯娘娘说了他几句,他更来劲,横鼻子竖眼睛地抬起杠来。阿侯娘娘想起,他平时就无视全村正在推行的村规民约,聚众赌博,气不打一处来,“噌”地跳到地上:“不服就下来。我们两个光明正大摔两盘。”这是彝家汉子解决恩怨的传统套路。曲木鲁曲是个壮汉,阿侯娘娘更敦笃。三个回合下来,站着的是阿侯娘娘。
“服不服?”“不服。”嘴里说不服,回去慢慢想,那天后慢慢看,阿侯娘娘的大公无私、敢作敢为、公道正派、处处带头,让他越来越感动,越来越佩服。他改掉了恶习,热心帮助他人改恶习,他本来有点子、有主见、敢担当,现在已成为村委会副主任,把分管的文明新风和村容村貌,抓得巴巴适适。
(2)1998年夏天,阿侯娘娘带着几个村干部,从玉米地里巡逻出来。看见公路上走来两个外乡人,其中一个还是个协警。阿侯娘娘迎上去问:“找哪个?”“找阿支约且。”“啥子事?”“找他还钱。”
“啥子钱?”对方开始支支吾吾:“他、他、他买毒品吸,欠、欠、欠我480块钱。”阿侯娘娘很有底气地吼起来:“放你的屁。我们村1998年后,一个吸毒人都没有了。”对方回答:“是去、去、去年的事了。”阿侯娘娘理直气壮:“你卖毒品害人,是犯罪,还敢来要钱,我把你抓起来。”阿侯娘娘从协警身上拿出手铐,把那人铐在路边电杆上。阿支约且70岁的老母亲,用包谷杆打着那个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骂:“你这个魔鬼。害我儿子,害死我媳妇。我打死你……”全村的人,目睹这一幕后传开了:“不要到板诺洛村去干坏事,阿侯娘娘‘逮捕’人呢。”
真的,村里风气渐渐好了起来。
一个节日的来历。板诺洛村村规民约又细又严:如有盗窃行为,照价赔偿被偷盗物品外罚款:牛马10000元;猪、羊3000元;狗、鸡、猫、鸭、粮食等1000元;入室盗窃加罚3000元;无故不参与调查、捉拿盗窃者的15岁以上公民,每天罚款50元;盗窃者自觉羞耻而寻死给物主或其他村民,死者亲属要求赔偿时,全体村民共同坚决抵制,物主及其他村民不负任何责任,村委会组织民兵保护被攻击者人身财产安全,被死者亲属破坏损坏的由全村共同筹措补助……
在村内任何地方聚众赌博均罚款50元……
在村内种、制、贩毒者,第一次罚款10000元,第二次罚15000元,第三次则勒令搬出本村,无条件收回土地等承包权,如不自行搬迁,由全村村民强制拆除其居所。外出打工的粘上毒品和艾滋病,不准回村居住,其妻儿老小村上照顾……
成立村调解委员会,在党支部领导下,由13名选自各家支的德古组成。大的矛盾纠纷,有13名调解员调解,小纠纷可由3个家支7名以上调解员调解。除涉外纠纷外,不准请外村人调解本村纠纷……
1998年开始,党员、村干部、家支代表把全村农户包完,每人发个小本子记录各家罚款情况,每月村两委汇总一次。阿侯娘娘带着村干部和民兵每天巡逻。
1999年,拿着违反村规民约150余人,该收罚款34600元这组沉甸甸的数字,面对一个个绝不交罚款的强硬态度和相互撺掇观望紧张空气。阿侯娘娘冷静思考,既加持原则又灵活机动。分别于1月21日到23日、3月5日到3月7日6月12日3次用10天时间,反复商量后决定依靠党员和民兵,强行收取罚款的10%,共3460元。于6月21日购买了7头架子猪宰杀分给全村,请来乡上、派出所、法庭的领导坐镇,召开了12岁以上350人参加的全村群众法制教育和执行村规民约动员大会。
人心终于收在了一起:丢弃陋习向前看、致富文明奔小康。从此,每年的1月21日成为该村约定俗成的文明活动日,成为全村的节日,进行就事论事、沟通交流,总结表彰,开展文体活动。
村上的社会管理开始进入良好状态。陆续制定完善了20多个规章制度。有些制度是挂在墙上的,而板诺洛村的制度,在党员干部的心里,在全村群众的行动中。近10年来,全村已无一例偷盗、赌博、涉艾涉毒人员。邻里团结。社会和谐。
一群带头的党员。戒毒成功、发家致富的阿支约且发自内心地感慨:“阿侯书记帮教我,阿支村长盯到我。阿侯书记自己贷款给我养羊子。有事干了,家里富了。老婆娶了,娃儿读书了,哪个还去吸毒啊!”
板诺洛村18名党员了不得,在阿侯娘娘书记的带领下,在帮教吸毒人员、赌博人员、偷盗人员期间,既联络感情、说服教育,又自己贷款帮他们发展经济,让他们在改邪归正中走上致富道路。阿侯娘娘更是将自家4亩承包地拿出修建村完小教学楼,自己到外村包地种。
阿侯娘娘这位村支书,作为县人大常委,积极提案美姑发展林业产业;作为省人大代表,积极申请省领导关注凉山留守儿童、发展凉山学前教育。这一切作为政府的关怀,正在造福凉山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板诺洛村党支部先后被中共凉山州委、四川省委评为“凉山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种新风的形成。借彝区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的契机,阿侯娘娘决心刹住本村红白喜事的浪费风。村上修建了婚丧嫁娶文明操办点,有吃饭的操场,有大厨房、消毒设施、干净碗筷。这么先进、卫生、便捷的场所,人们却接受不了。2005年,阿侯娘娘的母亲去世,就在里面操办,宽敞、卫生、随到随吃、时刻热饭热菜,还节约了5头牛,拍手称赞。2015年至2016年,村里有5位老人去世,都排队在那里办,每户节约5头牛,全村共节约近30万元。
以党支部为核心,依靠国家法律、依靠彝族传统文化、借重村组干部和家支德古的结合,板诺洛村在大凉山腹地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远近闻名的安定村、齐心村、文明村、跨越发展村。
华灯初上,路灯照着光洁的通组公路,照亮了路边用彝汉文书写的彝族尔比尔吉。大人带孩子走过,必须让孩子用彝汉语用心朗读:夫妻若和睦,家境天天好;邻里若和睦,全村年年好……阿侯娘娘家带头,每家每天如此,好感人啊。
〉〉教育提升了素质
村委会主任阿支杨扎和2组组长来到村幼儿园,告诉老师:你们要教好、照顾好。让大人安心挣大钱。23岁的吉列优格,毕业于四川现代职业学院,一毕业就考上村幼教师,他频频点头,很有信心。
阿侯娘娘认为,山区之所以存在很多落后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村民文化素质差,要发展要致富必须提高全体村民的文化素质,大抓文化教育。但由于山村群众普遍对文化教育不重视,不少适龄儿童即使在村委会和老师的辛苦动员下进了学校,但一般不到两年就会辍学回家。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阿侯娘娘召集全村全体党员、村委会成员和德高望重者共同协商,制定了《板诺洛村“九年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村小学生旷课每天罚家长10元;教师旷课每天罚本班学生数乘以10的积。学龄少年儿童被带外出期间经纪人、家长各罚每天10元,达1个月以上,每月各罚600元,达一学期以上各罚2000元。因学生个人或家长的原因辍学的,罚家长2000元。把所罚的钱,拿
来奖励积极送子女上学的家庭和学生。确保全村7—17岁的青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998年,该村的村小只有教室寝室各两间,校舍约80平方米,有老师2名,学生27名;到2012年,村小校舍已扩建为2幢共12间约480平方米,有老师7名,在校学生285名,且入学率达100%,毕业率达100%,升学率达85%。寄宿制的村完小教学楼已完工。幼儿园2个班,64名学生。目前,全村7-12周岁95名适龄儿童100%在校就读,13-17周岁少年35名,大多在乡上或县上的中学就读。2007年以来,全村考上工作的已有13人。
狠抓教育,保障了板诺洛村的文明之源、发展之旅。
〉〉产业富民人心乐
面对全村的贫穷,阿侯娘娘和村两委一班人,第一件事学习借鉴,转变土地抛荒现象。他带头先试种,然后在全村推广开种植小春作物豌豆、秋荞、圆根萝卜。
试种成功后,阿侯娘娘开始召集村民试种小春作物,一起探讨一起研究种植技术,慢慢进行推广。并依托科技对板诺洛村大春和小春作物增加粮食产量,积极发挥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每年组织村民开展实用种植技术方法等培训。
不出两三年,板诺洛村人均粮食收入达2227斤,人均纯收入达1811元,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55.2万斤,实现产值330万元。
2012年以来,该村在村支书阿侯娘娘的带领下,拓宽发展思路,利用该村牧草丰茂、气候条件优越等条件,着力发展特色畜牧产业——美姑山羊,以养殖美姑山羊作为全村畜牧业的发展重点。
根据农户居住集中的实际,依靠自然条件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敞放式养殖,用细绳圈住放牧田边地角,以适度的“家庭式牵养”为主。美姑山羊年多胎产羔,易存活、发展快的特征,要求每户养殖户饲养3—5只基础母羊,并按照凉山州“五统四分两联合”的饲养模式养殖。按照美姑山羊的标准化圈舍及其设施要求,结合农户实际修建或改造圈舍,圈舍内配齐饮水设施、运动场、消毒池、化粪池、沼气池等达到标准化圈舍建圈。
实行调耕种草,鼓励养殖户种植多年生黑麦草、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光叶紫花苕、矮象草等优质牧草。目前,全村已规划种植优质牧草600多亩,在丰富畜牧饲料草的同时,确保牲畜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草料,保障了牲畜的“营养”。
成立了山羊项目领导和技术保障机构。与本村农户签订合同,建立农民养殖卡片,按照“圈舍规范、畜禽优良、草畜配套、饲养科学”的要求,在该村制定适宜的养殖规模,根据本村的实际,要求山羊养殖规模每个小组不少于20户,每户饲养基础母羊5只以上,每户年出栏优质肉羊10只以上,商品率80%以上,经过几年的发展,畜牧业收入已撑起了全村经济的半边天。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人均占有核桃50株。去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已有10来户。今年嫁接了2万多株,核桃正成为板诺洛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白杨、桤木、华山松。一个“绿色银行”正从板诺洛人的手中升起。
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250元,是1998年480元的13倍。文明的板诺洛人迈进了小康。
采访手记
山村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共产党员阿侯娘娘带领党员和村干部,把一个混乱不堪的板诺洛村,带上文明发展的大道,领进了小康的大门。
以敢作敢为、舍己为人、公道正派的人格魅力,收拢了全村人的心,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集中到发展进步上来。既讲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处理事情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在该村和四邻八乡树立起很高的威望。
依靠法律、也依靠彝族民间的各种传统智慧和手段,扫除歪风邪气和陈规陋习,铸就一方文明。站得深、看得远,看市场、懂科技,带头产业致富,引领全体村民产业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处处带头,以身作则。种秋豌豆,他带头示范,送丰收的豌豆给邻居,引发他们自觉跟上。养多胎黑山羊,他带头圈养,把每年的收入算给农户听,数给村民看,让大家集体跟上。村规民约他和家人带头严格遵守,修公路占了他哥家的地,大嫂要他“开点后门”,他严词拒绝,一碗水端平。
处处吃得亏,爱讲奉献。帮助联系户,他自己借钱帮发展。学校修教学楼,无偿拿出自己的4亩承包地。在一次次的吃亏中,他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特写:“文化院坝”的快乐生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美姑县板诺洛村,吃过晚饭的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往村里的文化院坝赶去。跳舞、健身、休闲、交流,文化院坝俨然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日,记者走进美姑县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和村民们一起感受该村各式各样的美味文化套餐。村委会主任阿支杨扎说:“文化院坝的建成,既美丽了乡村,又让村民感受到了幸福。”
闲暇时到活动中心健身、跳跳舞,原本属于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如今美姑县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的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大家利用茶余饭后时间,集中来到村活动中心开展了文娱活动的学习。村民有的学习达体舞蹈,有的学习弹唱民歌、革命歌曲和流行歌曲等,有的走进图书室,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每天的学习活动结束后,村委会还会给村民们放映一场鼓舞人心的彝语电影。
跳完达体舞后,紧接着开展的活动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民歌弹唱活动。主持人刚一介绍完,该村歌手洛俄小龙抱着一个崭新的电吉他,站到了院坝中央,弹唱起了彝语歌曲《不要怕》,刚跳完舞的村民们渐渐聚拢,围坐在小舞台周围跟着节拍轻声哼唱起来。
板诺洛村新建成的文化院坝,虽然面积不大,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完全可以与城里的小型活动中心相媲美。正在院坝里排练舞蹈的沙马阿牛兴奋地说,“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还能在这么好的文化院坝里跳舞。”
村委会主任阿支杨扎告诉记者,为使板诺洛村成为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在美姑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10月以来,板诺洛就开展了村级文化院坝建设活动。“文化院坝建设活动不仅是一项需要全民总动员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利于群众提升精神文明、提高身心素质、加强学习文化建设的活动。”阿支杨扎说。
据介绍,侯播乃拖乡板诺洛村文化院坝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分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场所两部分,文化院坝建设以来,板诺洛村总投入10余万元添置了新的设备,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室的功能,并统一标识牌以直观反映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该村支部书记阿侯娘娘介绍,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食粮,美姑县电影放映中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板诺洛村开展电影放映活动,为村民放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宣传片、致富能手的带头致富经、先进人物的事迹报道宣传片、禁毒防艾宣传片以及各种政策法规宣传片。
美姑县文化馆还组织村上小有名气的“文人”,开展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表演,让“新一代”的村民亲身感受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克智”、“尔比尔吉”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