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关注>>布拖县特木里镇民主村:脱贫致富的先锋

布拖县特木里镇民主村:脱贫致富的先锋村

发布时间:2016/5/6 22:00:22 浏览:910
[摘要]布拖县特木里镇民主村:脱贫致富的先锋村

来源: 凉山新闻网2016-04-29 09:33:00 来源: 凉山新闻网


产村相融。
  布拖县特木里镇民主村,古时称“古资”,1956年民主改革时,更名为民主村。民主村位于县城北郊,海拔2380米,辖6个村民小组、425户、1608人,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67.2亩。该村依托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和政策利好,大胆创新、多元发展。坚持“产、加、销、扩”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山大棚蔬菜种植、肉牛养殖、木材加工等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201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6140元,成为布拖县190个村的“排头兵”。

 发展亮点

记者手记: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布拖县采访的4天时间里,有三天半都在下雨。四五月份,白天的温度也只有10度左右,还要穿上笨重的大衣、毛衣才能暖和。在这个小高原,听说五月份下雪,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对于一个在西昌生活多年的人来说,这样的气候条件,可以算是恶劣。

  大家都知道这里山高路远,却不知道这里自然条件还那么差。天气不好的情况下,会觉得动都懒得动一下;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劳动收成也仅仅能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冷清,是我对这个县城的表面印象。

  但是在特木里镇民主村,那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奋斗和坚持,还有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不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借口,而是想方设法地改变现状,也许这才是他们身上最可敬的品质。

  从实际的采访情况来看,他们当中有的人收入并不比自诩城市里人的收入少,甚至是两倍三倍之多,但是他们还在继续奋斗。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都不是懒惰和放下的借口。在越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的价值才越可贵。


蔬菜大棚里犁地,心情别有一番喜悦。

 村里建起大棚,改变古老的生产方式

  4月20日上午,天空飘起细雨,民主村1组的村民吉尔此子,正在大棚里劳作,显然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地里剩下的最后一批菜,她仍然细心打理,无论是自己吃还是拿到农贸市场上去销售,这些蔬菜都是最新鲜的。

  在县政府和省科协的资助下,2014年6月民主村完成了第一批蔬菜大棚的建设。12.5亩的土地上,20个大棚展示出了生产方式改变所产生的效益。今年该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支持,正在继续扩建50亩蔬菜大棚。

  村会计且沙此合算了一笔账,传统农业种植玉米或马铃薯,一亩的产量在1000斤左右,产值只有1000元,这还不算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膜、肥料等接近900元的成本,也就是说,辛苦劳作换来的仅仅只有100元的收成,很不划算。蔬菜大棚按照3季种植,5分地能收3000斤左右,以平均3元左右一斤的价格出售,产值十分可观。

  既然蔬菜大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如何管理好,成为了一项考验。在民主村,管理制度早就已经挂上墙。2013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民主村成立了由30户农户组成的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合作社农户将达到100多户。这些农户出力或者出地,就能够在收成时,享受分红,这样一来,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布拖县农牧局经济作物管理站站长石立涛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大棚建好以后,经常开展田间地头的专业指导,包括购买幼苗、指导种植技术、解决发现的问题等等。

  民主村农户在获取技术指导的同时,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由于布拖县冬天气温低,基本没有种植条件,大棚内温度稍高,因此他们开始尝试种植一些比较耐寒的蔬菜。去年,一批尝试种植的西兰花采收完成,卖到了2元一斤,收获800多元。通过这次尝试,他们发现,只要保温效果好,冬季也一样能够种出蔬菜。于是在今年的大棚建设中,这里改变了大棚设计方案,将安装双重膜,保温效果进一步提升。

  布拖县农牧局局长阿措色子介绍,布拖县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实施设施蔬菜大棚基地建设,民主村所在的特木里镇将建设2200亩大棚,目前民主村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项目投入资金200万,预计4月底就可以完成。

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多元经济

  布拖县城以北,有两条重要的通道,一条通往西溪河、一条通往交际河,而这两条通道,都要经过民主村。因此在这样顺道的地方,开起一间间商店超市、宾馆、物流

  运输站,加工、服务业又成为村民们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村支书吉尔子且从1993年担任1组组长开始,先后又被选为村会计、村支书,他见证了许多民主村民的创业故事。在十多年以前,村子里就有人开始经商,有开办水泥砖厂的,也有开木材加工的,还有酿酒的。后来慢慢出现了开宾馆、加油站,近两年汽车修理厂、电焊门市也越来越多。

  吉尔子且介绍,在2014年的时候,村民们的收入中,种植、畜牧等传统农业收入只占了大约40%左右,大家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加工、服务行业。特别是这两年以来,做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本村人利用自己的房屋开办加工厂、经营门市的;也有将房屋出租出去,供其他人经商的;还有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零工的。村民的收入并不单一,相反大家都在积极拓展渠道,寻求效益。

  则莫土扎是民主酒厂的老板娘,他们一家从事酿酒已经30多年,不仅酿酒的工艺不断提高,还从原来散装白酒,发展到了现在有品牌标识、有精美包装的高山燕麦酒。目前他们还在准备申请商标和QS认证。计划将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品尝他们家所酿的美酒。

  在则莫土扎家,酒厂仅仅是其中一项产业,旁边的加油站也是他们开办的,村里第一家水泥砖厂也是他们家开办的,他们还曾经是村里有名的养猪大户。

  村民们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产业,村委会也正在商讨着一项商业计划。由于靠近县城,开办一个农家乐,让县城里的人或者到布拖的游客,享用农家猪牛羊肉和新鲜蔬菜制作的佳肴,吸引更多的人来民主村。

  目前村子里重点打造了一处占地10亩的院落,基础建设已经完成,等到装修完毕,就可以正式开业了。吉尔子且表示,村上除了需要聘请专业的厨师以外,服务员和一般员工都可以聘请本村村民,入股农家乐的村民,可以在年终享受盈利分红,实现多方受益。


在城市里都稀罕的樱花树,正在农民的房前屋后开放。

改善基础设施,乡村美丽村民便利

  民主村是2012年布拖县彝家新寨建设重点村之一,由县委办公室和特木里镇党委政府联合负责协调指导建设。按照“整体规划、整合项目、整村推进”的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建设、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实施高标准打造,总投资1315.4万元,新建民居65户,改建29户,以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该工程于2012年9月开工,2013年底竣工。

  一项项数字堆叠的工程,似乎很简单,但是深入实际了解才发现,现实的情况却要困难许多。吉尔子且回忆说,2003年县城改造和移民搬迁项目启动时,他家的土地和房屋当时就被纳入其中,想着家里种植的白杨树还没有见到效益就要砍掉,家里人不同意搬迁,可是吉尔子且耐心劝说,说服了家里人的反对意见开始搬迁。在那次建设中,村里100户人家从土坯房换到了砖瓦房居住,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来规模和效果出来之后,其他村民才认识到了建设带来的改变,到后来彝家新寨建设时,接近100户村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项目建设也就相对容易一些。

  走在民主村的村道上,水泥路右边是太阳能路灯,相隔8米左右就有一盏,左边是排水沟,绿化带中还种植着樱花树。刚种植的樱花树不大,但是今年开花特别鲜艳,与白墙蓝瓦呼应,美化环境的效果更加明显。每隔一段距离,还能看见垃圾箱,在整洁的道路上特别显眼。民主村还聘请一位村民作为环卫工人,职责就包括清扫垃圾、养护绿化带,通过专人清扫和管理,日常加强爱护环境卫生的宣传,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2015年,村里争取到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实施全村入户道路的硬化,并修建了1个垃圾转运点,设置22个垃圾箱。在打造村容村貌上,设置文化墙、安装365盏太阳能路灯,打造村民活动广场、健身运动场等

  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项目,聚合起来,就是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村民眼前,成为美丽乡村最直观的体现。

  村里蔬菜大棚建好之后,在种植的过程中,村民发现灌溉一直使用自来水,虽然方便,但是水费成本非常高,解决用水的问题,成为节约成本的一项重要突破口。去年,该村完成了1615米的沟渠建设,铺设引水管道2120米。现在每个大棚门口都有水管口,用水更加便利,而且关键是不用水费。这项投入能够节约每年10万元左右的水费。

推动产业致富,朝着幸福生活迈进

  下午5点,6名孩子在村委会前的篮球场打球,他们刚刚从县城的学校回来,有了运动的场地,这里总是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阿根此拉介绍,村里的适龄儿童全部都入学了的,稍小的孩子都在县城里上幼儿园;小学生大多数都在县城里的特木里小学,中学生一部分在县城就读,还有一部分则送到西昌读书,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考上中专、大专甚至大学。

  村上请各组德高望重的人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一旦村民之间出现一些矛盾或者纠纷,就由委员会来进行调解,村干部也都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有事找他们,成为了一条便利的途径。村主任阿根此拉介绍,村里的治安情况很不错,村民之间也都很和睦,也没有新增吸毒人员。上次安装路灯的老板,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村民在路灯和绿化带的树上栓牛栓羊,感觉到村里的风气很好。阿根此拉认为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是对村民素质的肯定,他心里感到非常高兴。而村里通过建立一些村规民约,对于提高村民素质、引导婚丧嫁娶不攀比的风气也有很明显的效果。

  依托省科协、县科协的帮扶,民主村经常召开培训会,将科普惠农新村作为推手,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去年以来,多次开展大棚蔬菜培训、厨师培训、电焊培训。不仅是本村的村民来学习,一些周边地区的人,听说有培训,也特地赶来看看。

  “光说不行,还要做出来。” 村支书吉尔子且以这句话作为开头,谈起了发展的思路。2016年,民主村在扩建100亩大棚蔬菜的基础上,还将建设500亩露天蔬菜种植基地,增加50亩白魔芋种植面积,苹果树1500株,力争人平均增收450元。

  吉尔子且感慨,他承认民主村与很多地方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们也正在积极探索缩小差距的途径。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如果这些都还比较远一点,那么依托本村一二组种植蔬菜大棚,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三四组养殖肉牛,同时成立马铃薯合作社;五六组养殖本地黑猪,成立黑猪养殖合作社。这些更加直接的想法,通过村民们勤劳双手,一件一件实现,那将成为发展致富的途径。

  记者 何万敏 王德 贵志龙 吴启俊 白成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