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人格是城市之魂、精神之源。
英雄攀枝花的历史是以一群热血有志青年的聚集作为开端。当前,攀枝花正处于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片热土是否能够再次使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重新聚集?
贾瑞云书记在攀枝花市第七次文代会上,对全市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从人格归属入手,围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应向哪里去?”等问题,破解城市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重大课题。
5月13日,“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研讨会在金海名都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知名文艺界专家齐聚一堂,畅谈英雄攀枝花人文价值,共议阳光康养地精神归宿,为攀枝花阔步迈上区域文化高地、建设新征程、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研讨会将对攀枝花文化内涵进行再提炼和再归纳,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的学术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如何将攀枝花城市文化发展、城市转型等重大问题与国家战略保持同步,同时又兼具特色,是下一步我市塑造“攀枝花城市人格”工作的重点工作。将凝聚更多的文艺力量,积极融入攀枝花文化事业大局,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讲好攀枝花故事、传播好攀枝花声音、塑造好攀枝花形象,让文化攀枝花、大美攀枝花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辉。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成钢参加会议。
一起来看看专家对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塑造的真知灼见:
白庚胜: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学博士。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等职务。
我们需要在文化上发力。攀枝花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一个城市的建设和人文品格、城市品格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些年,中国在继续强化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城市抓好了文化建设,依靠文化的力量,就能够守住一个城市的灵魂,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整体社会素质,引领城市蓬勃发展。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道德理想信念和责任感,深入基层努力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书写我们英雄的城市,打造一座城市的灵魂。
何玉兴
大众传媒学博士,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决策要参》主编,知名文化学者。
这次活动在攀枝花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引领一个时代前行,首先是一个理念。攀枝花要有自己什么样的风格?我们研究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问题,就是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我们要逻辑清晰,看清攀枝花城市的风格和精神。其次要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工具,可以跨学科的把社会学、心理学,尤其历史学等几十个学科灵活运用。攀枝花是著名的移民城市,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的民族、说着不同的方言,但聚集在这块热土之上,就成为了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的“攀枝花人”,形成了热情、包容的城市气质。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可以转变成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可以改变生活。
彭邦本
四川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郭沫若学会会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攀枝花城市风格树立有地理和历史支撑条件。这里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而且它在这个地域是一个区域高地,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发展必将是可持续的。我们知道,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要用资源来支撑的,可是很多资源都是一次性的。但是文化资源不一样,它是生生不息的。只要我们会用,就会越用越丰盛,越用越精彩,可以产生很高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作为一座三线建设城市,攀枝花人具有“温馨、友善、刚毅、坚韧”的特点,极具包容性。
卢加强
美学博士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省情智库首席专家,西部田园牧歌研究院院长,四川省艺术产业协会主席,四川省文化软实力中心主任。
一个城市要有灵魂,它是城市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城市文化人格就有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又将影响一个城市的对外交流和发展。人的素质、人的状态、人的能量决定了这个城市发展的源泉。所以,城市文化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隐形资源,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物质资源。攀枝花这片土地上有两个矿的概念,第一个是“自然之矿”,第二个是“文化之矿”,自然之矿是有形的,而文化之矿是无形的,是可再生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来开发、冶炼文化之矿的。所以两矿的资源观就是我们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攀枝花腾飞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我们如何形成攀枝花英雄文化的时尚审美?任何时代都需要一种英雄情怀,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让它时尚化,以人们喜欢接受的方式,给人们精神“补钙”。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市场产业的角度广泛思考。比如,在攀枝花建设一个“中华英雄文化园体验中心”。
王文君
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我们需要历史觉醒。我们应该重视对攀枝花本土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使大家对自己第二故乡的身世有一个明白的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归宿感。一个城市的人的精神凝聚了,城市的灵魂也就有了广泛的人文支撑和生命色彩,攀枝花人作为一个人文种群,才能够真正扎根于这块热土,开出绚丽的人文之花。我们需要文化启蒙。文化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有活力的元素,城市的内聚力、自信力和辐射力都离不开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也是创造财富的生产力,而且是最具生命力的生产力。“攀枝花人”这个人类文化学群体要在精神层面真正凝结起来,就一定能看到“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惊艳于世。
曾兴
文学硕士,青年诗人,评论家。现为攀枝花文学院创研部主任。
因为历史构成和区域文化的特殊属性,形成了“攀枝花人”这一独特的人群共同体。当着眼于现实,考察这一共同体在精神层面上的构造与特征时,不难发现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其实应以“三线精神”的丰富内涵作为其当代重构的基础。“三线精神”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这个根源是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与英雄人格的有机结合。“三线精神”即“儒侠互补”的现代阐释。因此,对于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与“三线精神”的关系梳理,其成果无疑对攀枝花建立区域文化高地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文艺创作上的具体实施,就应该落实到寻求“英雄攀枝花”的现实抒写上来,并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英雄主义浪漫性特征。
来源:攀枝花发布
编辑:攀西商界网新闻资讯中心
文化人格是城市之魂、精神之源。
英雄攀枝花的历史是以一群热血有志青年的聚集作为开端。当前,攀枝花正处于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片热土是否能够再次使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重新聚集?
贾瑞云书记在攀枝花市第七次文代会上,对全市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从人格归属入手,围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应向哪里去?”等问题,破解城市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重大课题。
5月13日,“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研讨会在金海名都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知名文艺界专家齐聚一堂,畅谈英雄攀枝花人文价值,共议阳光康养地精神归宿,为攀枝花阔步迈上区域文化高地、建设新征程、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研讨会将对攀枝花文化内涵进行再提炼和再归纳,进一步探讨如何将“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的学术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如何将攀枝花城市文化发展、城市转型等重大问题与国家战略保持同步,同时又兼具特色,是下一步我市塑造“攀枝花城市人格”工作的重点工作。将凝聚更多的文艺力量,积极融入攀枝花文化事业大局,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讲好攀枝花故事、传播好攀枝花声音、塑造好攀枝花形象,让文化攀枝花、大美攀枝花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辉。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成钢参加会议。
一起来看看专家对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塑造的真知灼见:
白庚胜: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学博士。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等职务。
我们需要在文化上发力。攀枝花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一个城市的建设和人文品格、城市品格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些年,中国在继续强化党的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城市抓好了文化建设,依靠文化的力量,就能够守住一个城市的灵魂,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整体社会素质,引领城市蓬勃发展。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道德理想信念和责任感,深入基层努力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书写我们英雄的城市,打造一座城市的灵魂。
何玉兴
大众传媒学博士,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决策要参》主编,知名文化学者。
这次活动在攀枝花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引领一个时代前行,首先是一个理念。攀枝花要有自己什么样的风格?我们研究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问题,就是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我们要逻辑清晰,看清攀枝花城市的风格和精神。其次要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工具,可以跨学科的把社会学、心理学,尤其历史学等几十个学科灵活运用。攀枝花是著名的移民城市,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的民族、说着不同的方言,但聚集在这块热土之上,就成为了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的“攀枝花人”,形成了热情、包容的城市气质。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可以转变成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可以改变生活。
彭邦本
四川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郭沫若学会会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攀枝花城市风格树立有地理和历史支撑条件。这里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而且它在这个地域是一个区域高地,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发展必将是可持续的。我们知道,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要用资源来支撑的,可是很多资源都是一次性的。但是文化资源不一样,它是生生不息的。只要我们会用,就会越用越丰盛,越用越精彩,可以产生很高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作为一座三线建设城市,攀枝花人具有“温馨、友善、刚毅、坚韧”的特点,极具包容性。
卢加强
美学博士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省情智库首席专家,西部田园牧歌研究院院长,四川省艺术产业协会主席,四川省文化软实力中心主任。
一个城市要有灵魂,它是城市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城市文化人格就有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又将影响一个城市的对外交流和发展。人的素质、人的状态、人的能量决定了这个城市发展的源泉。所以,城市文化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隐形资源,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物质资源。攀枝花这片土地上有两个矿的概念,第一个是“自然之矿”,第二个是“文化之矿”,自然之矿是有形的,而文化之矿是无形的,是可再生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来开发、冶炼文化之矿的。所以两矿的资源观就是我们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攀枝花腾飞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我们如何形成攀枝花英雄文化的时尚审美?任何时代都需要一种英雄情怀,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让它时尚化,以人们喜欢接受的方式,给人们精神“补钙”。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市场产业的角度广泛思考。比如,在攀枝花建设一个“中华英雄文化园体验中心”。
王文君
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我们需要历史觉醒。我们应该重视对攀枝花本土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使大家对自己第二故乡的身世有一个明白的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归宿感。一个城市的人的精神凝聚了,城市的灵魂也就有了广泛的人文支撑和生命色彩,攀枝花人作为一个人文种群,才能够真正扎根于这块热土,开出绚丽的人文之花。我们需要文化启蒙。文化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有活力的元素,城市的内聚力、自信力和辐射力都离不开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也是创造财富的生产力,而且是最具生命力的生产力。“攀枝花人”这个人类文化学群体要在精神层面真正凝结起来,就一定能看到“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惊艳于世。
曾兴
文学硕士,青年诗人,评论家。现为攀枝花文学院创研部主任。
因为历史构成和区域文化的特殊属性,形成了“攀枝花人”这一独特的人群共同体。当着眼于现实,考察这一共同体在精神层面上的构造与特征时,不难发现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其实应以“三线精神”的丰富内涵作为其当代重构的基础。“三线精神”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这个根源是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与英雄人格的有机结合。“三线精神”即“儒侠互补”的现代阐释。因此,对于攀枝花城市文化人格与“三线精神”的关系梳理,其成果无疑对攀枝花建立区域文化高地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文艺创作上的具体实施,就应该落实到寻求“英雄攀枝花”的现实抒写上来,并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温柔敦厚”的英雄主义浪漫性特征。
来源:攀枝花发布
编辑:攀西商界网新闻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