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政要闻>>党的政治规矩内涵是什么

党的政治规矩内涵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6/24 10:46:32 浏览:1211
[摘要]党的政治规矩内涵是什么

○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

○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

○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

○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关键词:政治规矩 政治纪律 准则 党章 优良传统 工作惯例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明确提出:“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出遵守党的政治规矩,是《准则》对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新要求,是《准则》的一大创新。

党的规矩总的包括什么呢?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党章等党内规章制度、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规矩,这个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说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十分重要的党内规矩呢?这是因为,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来讲,不仅要靠党章和纪律,还得靠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这些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看着没有白纸黑字的规定,没有形成条文,但都是一种传统、一种范式、一种要求,是重要的规矩,因而必须遵循和遵守。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内很多规矩,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这些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必须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比如,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如何防微杜渐?要从规矩抓起。有些干部聚在一起,搞个同乡会、同学会,隔三岔五聚一下,看着好像漫无目的,其实是要结交情谊,将来好相互提携、相互帮衬,这就不符合规矩了。又比如,在一些干部中,乱评乱议、口无遮拦现象比较突出。如果造谣生事那是违反党纪甚至违反国法,但这些人就是在那儿调侃,传播小道消息,东家长西家短乱发议论,热衷于转发网上不良信息,甚至一些所谓“铁杆朋友”私下聚在一起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虽然这只是不负责任地传播消息、发表议论,也不是在正式场合说的,但其腐蚀性、涣散性甚至破坏性也是非常严重的。

领导干部违纪往往是从不遵守甚至破坏党的政治规矩开始的。不遵守政治规矩的问题如不下大气力整治,最终会严重危害党的肌体健康。规矩不能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慢慢产生出来。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原标题:如何理解党的政治规矩)

来源:新华社

 

近日,为给基层减负,陕西省委办公厅发布十条措施。在文风会风方面,要求省内会议、活动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讲话不称“重要讲话”,一般工作会议发言时不鞠躬致意。

众所周知,称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称呼是否适当得体,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高低、双方关系亲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风貌等状况。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彼此之间怎么称呼,看似是日常小事,实则关系着党风政风,不容忽视。

我们党是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而组织起来的,党员之间不论职务高低,都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互称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要求。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1965年,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重申,“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

党中央的要求很明确,党内互称同志是党员应当自觉遵守的政治规矩。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党内互称同志的氛围不够浓厚,个别党组织内部的称呼出现等级化、江湖化、庸俗化等现象,甚至衍生出所谓“官场称谓学”,对党内关系、党风政风产生了不良影响。此次,陕西省委办公厅发布的措施,明确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一律称同志,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的务实举措,以接地气的方式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点赞。

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以同志相称,不仅是志同道合、平等民主的体现,也能让领导干部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注意严于律己并自觉接受监督。还要注意,党内互称同志要的不是走个形式,更不是党员之间心照不宣的“表演”,而是要每一名党员深刻理解严肃党内称呼的深层用意,真正把称呼同志作为一种习惯,成为内心最真实的政治自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叫声同志朴素亲切。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起、从日常做起,拆掉令人生分的称谓“墙”,促进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让“同志”一词回归本真,让党员干部见面都能自然亲切地道上一句“同志,你好”。(崔桂忠)​​​​

(原标题:中央纪委官媒:党内请称呼“同志”,这是政治规矩! )

剑指官场

讲政治规矩,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官场存在的一些“灰色心态”。这些心态,有的已经被十八大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震慑、所涤荡,有些目前依然在官场上存在。
  换句话说,讲政治规矩,事关“破”,也事关“立”。破除积弊、立下新规,“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1 对反腐性质认识的灰色心态
  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对于反腐的态势,习近平下了“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这场“输不起的斗争”,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这着实打破了一些人此前的“观望”心态。这种心态,通俗地说,就是认为“反腐败是刮一阵风,搞一段时间就会过去”,大不了“现在打枪,暂且低头”。
  但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风暴的持续之久、力度之大,已经给予了这种心态以事实上的打击。十八大以来,以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大老虎”的倒掉为标志,对高级干部的查处力度称得上“前所未有”。仅2014年,中央就立案查处了54名中管干部。同时“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原则下,即使是“蝇头小吏”,只要违纪违法,也逃不过高压的反腐态势。
  那么,反腐败的力度如此之大,是不是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不是如一些人说的那样,“不反腐亡国、真反腐亡党”?
  当然不是。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论述道,不反腐确实有亡党的危险,真反腐才能净化党的肌体,才能真正兴党兴国。至于查处了多少高级干部、和以往相比力度加大了多少,习近平也说,“不要算这个账,有贪必反,有腐必惩”,“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之所以有观望的灰色心态,说到底,还是因为对反腐败斗争性质的认识出了偏差,低估了中央对反腐的决心和态度。
  反腐败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但如果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也是一笔人心向背的账。之所以对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说到底,就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
  还有一些人,将反腐认为是“政治斗争”、“排除异己的工具”,这种心态就更加错误甚至是荒谬了。无论是已经被公诉的官员,还是一些落马贪官的写的“忏悔录”,都已经明白无疑地交代了违法乱纪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置喙。
  也就是说,反腐从来不是什么“个人恩怨”。正因此,我们才说,无论是谁,无论担任过什么职务,只要违反党纪国法,都绝不姑息。在反腐问题上,没有谁能当“铁帽子王”。
  打破对反腐性质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心态,就是要明确一条政治规矩:在思想上、认识上,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 对反腐“负面效应”的灰色心态
  在高压的反腐态势下,还有一种灰色心态,认为反腐具有“负面效应”。
  这种效应,习近平在一些场合也论述过,就是“认为反腐败查下去会打击面过大,影响经济发展,导致消费需求萎缩,甚至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反腐败力度加大扯在一起;有的人认为反腐败会让干部变得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不愿意干事了”,等等。他也明确指出: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比如,中国的经济的下行压力,一方面受到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在内因方面,则是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影响。如果说以往公款消费、公款购买奢侈品等“消费需求”是以腐败为支撑的话,这种消费也注定是畸形的、不健康的需求。去除这种“拉动经济”的毒瘤,也是为使经济更健康、更持久地发展。
  而反腐,是不是会让官员不敢干事儿、明哲保身?
  这需要厘清逻辑。有些贪腐官员,在位时的确称得上是“能吏”。因此,有一些人也会议论,“做了那么多工作,就这一点小事就要抓住不放”?
  并非如此。这些官员被查,并非因为做事,而是因为贪腐。同时,他们在位时的“能干”,很多时候也是凭着游走于灰色地带、以“擦边球”甚至是违纪违法方式完成的。查处这些官员,不仅是肃贪,也是对官场政治生态、政治规则的一种重塑。
  还有一种灰色心态值得注意。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大多数干部觉得解脱了、身心舒畅,家庭也有亲切感了。但也有官员感到“失落”,觉得身上的约束多了,以往的“风光”不再,发出“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慨。
  能感叹“为官不易”,说明以往为官太易。因为现在要求的、提倡的,都是基本的政治伦理。习近平也在谈到这种错误心态时说:“看来,减少应酬要进一步提倡,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进一步提倡。”
  “官不聊生”的说法,事实上也是官僚主义心态在作祟,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作为公仆,就不应该“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最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后遗症”,也不能“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吆五喝六、横眉竖目”,更不能“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
  打破这种心态,也是为了让官员更自觉地守规矩、明纪律,不仅不能明哲保身,反而要更加“为官有为”。
  3 对“为官责任”的灰色心态
  讲规矩、明纪律,是为了让党员干部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打破对于“责任”的灰色心态和认识。其中最需要明确、也最能反映反腐趋势和走向的,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从“主官”的角度说,立政治规矩,就是要打破当“太平官”、“甩手掌柜”的灰色心态。
  比如,习近平指出,有的党委对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力,有的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每年开个会、讲个话,或签个责任书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对错误思想和作风放弃了批评和斗争,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疏于教育,疏于管理和监督,放任一些党员、干部滑向腐败深渊;还有的领导干部只表态、不行动,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带头搞腐败,带坏了队伍,带坏了风气。
  也有的心态认为,只要干部没有腐败问题,其他问题就都可忽略不计,没有必要加以追究,也不愿意加以追究。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腐败问题就行了,其他问题都不在话下,没有什么可怕。
  也有的主官很“委屈”:腐败现象,很多是之前的“政治遗产”或者当地的政治生态问题,跟自己的任内“没有太大关系”。习近平在批评这种心态时说:不能新官不理旧账”,不能“失之于宽、无能为力”,出了事,要追责。
  说到底,出现领导干部“不敢抓、不敢管”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有“鸵鸟心态”,唯恐得罪人、丢选票。
  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
  而在执纪的纪委方面,有的地方担心查办案件会损害形象、影响发展,有时存在压案不办、瞒案不报的情况。因为“在一口锅里吃饭”,所以很难监督别人。有的地方纪委领导甚至对反映同级党委领导干部问题的同志说:你不要讲了,我们也没有听见。
  这种状况很不正常。要打破“打成一片”、“一口锅里吃饭”的心态和现状,就要明确纪委的相对独立地位,建立双重领导制,让纪委能够“一心一意履行监督职责”。有问题不报告、不反映、也不惊动的“好官我自为之”心态,在“立规矩”的今天,必须“俱往矣”。
  4 对官场“潜规则”的灰色心态
  其实,树立政治规矩,就是在向一些官场的“潜规则”开刀。
  习近平罗列了这些现象。他指出,在思想政治上,一些人信奉“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在组织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你若批我,我必批你”,“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在执行政策中,一些人信奉“遇到黄灯跑过去,遇到红灯绕过去”,“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停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信奉“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
  官场“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可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对待“潜规则”,一些党员干部或是认为无可奈何,或是持默认态度,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
  这些心态,说到底,都是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等的,也是不遵守政治规矩的体现。
  而“潜规则”的蔓延后果,即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换句话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遗余力推行的作风建设和反腐斗争,就是向这些官场陋习开刀,重塑政治生态、营造清明政治环境。立规矩,就是“破中求立”。
  归根结底,对“潜规则”的默认、对自我要求的放松,都是对党员干部身份认识的不清楚。
  比如,有贪官落马之后说,“我的一个批示可以让一个企业获得巨大利益,可以让亲朋好友获取好处,可以让一个人改变处境,可以办事顺利、一路绿灯”,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获得的“收益”是不成正比的,产生心态扭曲。也有的官员认为自己“当公务员收入不高,约束又多,同在企业工作或下海经商相比牺牲了很多”,是一种奉献。
  但习近平早已说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以为“法不责众”,认为“检查一阵子,享受一辈子”的随波逐流的心态,在重塑政治规矩、严明政治纪律的今天,是再也行不通了。 [4]

媒体评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规矩”。从“立规矩”、“定规矩”到“讲规矩”、“守规矩”,其中强调最多的是政治规矩。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严守党的政治规矩上尤其要有定力、作表率
守规矩,首要的就是遵守政治规矩。政治规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党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政治体现,是确保党的集中统一和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规矩。一个政党之所以成为政党,必须具有严格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约束。在政治规矩上,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任何人都不能越过“红线”,越过了就要严肃追究其政治责任。作为党员干部,坚决拥护党的政治主张、政策主张,始终保持一致,是一条做事的底线、一种做人的底色,更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底气。
习主席指出:“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这就明确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规矩的弦,切实把规矩意识落到日常言行中。近年来,在党中央正风肃纪、“打虎”“拍蝇”的高压态势下,在硬规矩的约束中,不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扎实转作风,进一步增强了规矩意识。但也有一些干部,至今仍然没有主动寻求改变,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打折扣、搞变通,搞“暗度陈仓”那一套,导致言行失当、失范、失控、失节,一步一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出问题、犯错误、入牢笼,原因之一就是不懂规矩、不畏规矩、不守规矩。有的为了仕途升迁,藐视规矩、践踏规矩、另立规矩,把封建主义糟粕的官场文化带入现代政治生活;有的对规矩心知肚明,但执行起来却存在特权思想,破坏规矩随心所欲,甚至肆无忌惮;有的分不清“红线”、看不到“红灯”,面对八面来风,践踏了“红线”,守不住底线。规矩没有了分量,制度失去了刚性,行为放弃了坚持,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导致撞南墙、栽跟头。历史和现实告诫我们,党性不纯,必然丧失原则;党规不彰,必然失守防线;党纪不严,必然警示无力。
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在严守政治规矩上,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对培塑官兵的理想信念带来新挑战;长期执政条件下容易滋生精神懈怠,对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带来新挑战;社会转型期权力运行受到的干扰增多,对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带来新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观念影响深入,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来新挑战。只有把严守政治规矩作为经常性课题常抓不懈,并落到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实际言行中去,才能使我们党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传统优势,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力量。
苏格拉底说:“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重要得多。”立规矩是为了守规矩。严守政治规矩,需要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之上。在当前这一发展阶段、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就是把严守政治规矩的意识立起来、强起来,对政治规矩形成源自自觉、发自内心的真诚敬畏和坚守。党员领导干部不论党龄长短、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都要强化规矩意识,自觉坚持思想锤炼从严、工作标准从严、执行制度从严、作风养成从严、自我约束从严,带头遵守执行好党的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
编辑:攀西商界网新闻资讯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