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政要闻>>昭觉呷姑洛吉村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昭觉呷姑洛吉村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发布时间:2016/1/17 11:55:02 浏览:1043
[摘要] 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播出的《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用6分钟的时间报道了我州昭觉县塘且乡呷姑洛吉村基层干部为了当地彝族群众脱贫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
     据凉山新闻网消息  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脱贫军令状系列报道播出的《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用6分钟的时间报道了我州昭觉县塘且乡呷姑洛吉村基层干部为了当地彝族群众脱贫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
 
  央视记者这样写道:昭觉县是彝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群众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里海拔高、路途远、不通公路、土地贫瘠、信息闭塞、语言不通……几乎汇集了所有的致贫因素,根据四川省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标准,全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6467人。习总书记2015年在云南和独龙族群众代表谈心时曾经指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实现小康。”那么昭觉县的彝族群众要怎样实现脱贫呢?央视记者们来到昭觉县塘且乡呷姑洛吉村进行调查,为了带领那里的群众脱贫,基层干部都在做着哪些努力?
 
  塘且乡呷姑洛吉村是大凉山腹地昭觉县典型的高寒山区,目前没有通路,进出村的物资要靠马驮,一趟就要翻过三座大山,走三个小时。这里124户村民有42户贫困户,县委宣传部记者戴自弦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如何才能让当地群众脱贫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经过调查,戴自弦把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工作的第一步放在了改变观念和发展养殖上。戴自弦告诉央视记者,“老百姓把猪牛羊都卖光了,连种都不留,纯粹就是属于杀鸡取卵。如果养殖搞不起来的话,生活怎么改变?”
 
  摸准了问题所在,改变还要一步步来,这回,戴自弦把突破口选在了彝族群众喜欢吃的坨坨肉上。为此戴自弦请来家庭厨师,为老乡们示范最简单的回锅肉炒作技巧,用两块坨坨肉炒出来的回锅肉就够一家人吃一顿了。坨坨肉改为回锅肉,既美味又节约,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观念,思想观念也就跟着慢慢转变了。趁热打铁,戴自弦在现场为彝族乡亲讲起了大道理。
 
  要想有得吃,先得学会养。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村里决定按照养殖数量的多少,选出10户先进养殖户进行奖励。获得奖励的村民拾叶子风激动地说:“奖品给我们,我们特别高兴,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得过奖,所以我今天最高兴了!”
 
  由于呷姑洛吉村交通闭塞、信息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少,当地群众几乎接触不到先进文化。为了能让工作顺利的开展起来,打牢扶贫攻坚的基础,戴自弦选择了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入手,从改变一些落后的生活习惯来循序渐进的推进工作。戴自弦说:“我就是要从这些小的地方来打基础,如果说我一开始就想大的东西,一他干不了,二干了有可能失败,那就会挫伤老乡的积极性。”
 
  拾叶科民是获奖户之一,他也是村里唯一“走出去”学会了阉鸡养殖技术的人。会上,他被一致推选为养殖带头人,与有意向的贫困户结成对子,合伙养殖阉鸡200只。为此,乡里出资两万元,帮他们把阉鸡养殖园先建了起来。高海拔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利于阉鸡的生长,长成后一只能卖200多块钱,了解到这样的预期收益,呷姑洛吉村很多贫困户都打算尝试一下。
 
  “实实在在的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又做得到。这三样是关键的,逐步逐步就起来了,群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在报道即将结束时,戴自弦这样告诉记者。
 
  在央视记者结束采访的时候,由昭觉县里拨付用于修路的7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也下达到了塘且乡,用来修建一条长7公里的通村公路,预计开春后就能贯通。
 
  “教会老乡做回锅肉,带领老乡办起养鸡场,这些事儿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意义可不小。因为它让老乡们对好日子有了盼头,也让他们增强了过上好日子的能力。脱贫致富根本上还是需要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在文化、习俗等等方面有其独特性,这给脱贫攻坚增添了更多复杂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要让外在帮扶起到效果,就必须打破贫困山村的闭塞状态,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2016年1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央视短评”这样评论到。(记者 阿克鸠射 俄底科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