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活动发布>> 凉山面孔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奋斗者

凉山面孔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0/9/9 10:31:09 浏览:844
[摘要] 凉山面孔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 奋斗者

 

 

扫描二维码进入专题,看更多脱贫攻坚中的故事。

两代人一颗心

母子都进过人民大会堂

四川在线记者张庭铭付真卿尹钢

主角故事

“上面是你和你母亲?你们都走进过人民大会堂?”8月31日,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团来到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时,记者们在一块展板上发现了正在讲解的第一书记王小兵和他母亲分别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照片。这事要从1964年说起。当年,王小兵的母亲殷德华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杰出代表,赴人民大会堂文艺汇演,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那次回来以后,母亲就一直教导我,‘是共产党帮助了我们,这个恩情你不能忘。’”2016年,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供电公司工作的王小兵,被派到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当第一书记。走的时候,母亲专门嘱咐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你不仅要去,还要好好干。”初到阿吼村,王小兵发现村上到处是泥泞不堪的小路、低矮破烂的房屋,绝大多数村民还处于“土豆填肚子、养鸡换盐巴”的贫困状态。

要脱贫致富,必须带动群众发展产业。通过考察,王小兵和村两委决定发展村民种植川贝母、百合、青刺果等中药材。但要让种惯土豆的村民改种中药谈何容易,加上要流转土地,村民顾虑很多。为了打消村民顾虑,王小兵挨家挨户地去给群众做工作。怕亏本,王小兵就拉到他们算账:土地流转费加上基地务工收入是以前的几倍。担心没收益,就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帮扶机制。“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曲木阿各莫,她家我去了7次,最后才同意。”2017年,阿吼村成功脱贫,全村73户贫困户全部摘帽。2018年底,阿吼村合作社销售盈利30余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8年的7180元。现在的阿吼村已发展起了冷水鱼养殖、花椒种植以及阉鸡养殖等10多种产业。由于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王小兵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作扶贫经验交流发言。于是,就有了展板上面的照片。

未来希冀

王小兵说:“阿吼村的乡村振兴也即将拉开序幕。今天等你们采访完了,我还要和村干部一起商量村上乡村旅游的事情。”如今,王小兵正在盘算着怎样将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有了新房、水泥路,要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旅游。

临时党支部书记石一阿西:

走楼串户每天3万步

四川在线记者丁宁

主角故事

“没见到过大象就梦不到大象。”8月16日中午,在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34岁吉克古者用这句彝族谚语来形容入住时的心情。同一时刻,该社区的临时党支部书记石一阿西正在镇上小诊所输液,她回忆第一次进驻社区时,“犹如瞎子摸象,脑袋一片空白。”石一阿西是昭觉县且莫乡副书记,今年5月,她接到任务到县上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去组建临时党支部。组建一支队伍,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方式理顺一个6000多人的开放式社区,这对她来说是巨大挑战:习惯了随地就座围在一起打牌喝酒的村民住进楼房,他们能否适应现代智能化的新家园?以前的陋习是否能改变?石一阿西心里没谱。认不得几栋几单元,不会开锁,不会用电卡,不会用电磁炉、电饭煲、热水器……从村民入住第一天起,各种“不会”的声音不绝于耳,石一阿西赶紧让临时党支部成员,分人分

栋,走家串户,手把手地教。“前期和我一起从其他乡镇抽调来的只有8名工作人员。我们9人要管来自28个乡镇的6000多人,难度很大。”石一阿西告诉记者,看似普通的生活琐事,在刚搬进来的村民那里可能成为决定“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

随着帮扶队员、抽调干部陆续到位,大家想出了动员老党员和楼栋长包户示范的法子。“前两个月,基本从7点要干到22点。”石一阿西说,“几乎每天都要走3万步以上。”如今,在沐恩邸社区,临时党支部为了规范随地就座、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通过了《社区居民公约二十条》《社区居民公约实施细则“三十六”禁》。社区还启用了积分制,建立了楼栋长制、社区党员包片制,对做得好的居民以积分奖励的形式,每月评议一次进行奖励。“社区临时党支部正从一点点、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帮着他们由村民向市民转变。”石一阿西说。

未来希冀

要让安置点的老百姓成为真正的居民,下一步将盘活安置社区店铺,发展特色产业,做强社区集体经济反哺社区。我盼望有一天,社区能吸引优秀农民工或大学生返乡,成为致富带头人。“这样,既可以盘活社区经济,又可从中发现人才。”

背着娃娃学做粤菜

23岁的她要开餐馆

四川在线记者侯冲丁宁

主角故事

“噼里啪啦……”8月28日,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民俗活动中心里,冯远日把一盘鹅肉丢进沸腾的油锅里,满屋子肉香。冯远日是广东省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教师,这次专门来三河村开展“粤菜师傅”培训。他对面,站着35位三河村村民,从8月20日起,大家就跟着冯师傅学习粤菜烹饪。“油锅有水珠,说明温度在80到100℃;冒青烟后,说明油温达到了120到150℃,大家可以通过物理方式辨别(油温)。”从油温识别到炸肉的手法,再到配料炒香,每个环节冯远日都事无巨细地讲解。他对面,23岁的里保子作边听边用手机拍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里保子作的背上,一个不满周岁的娃娃睡得正香。“她经常背着娃娃来听课,特别认真。”冯远日对里保子作的印象非常深。对于粤菜,19岁在浙江打工那年,里保子

作就有所耳闻,却从未尝过。如今回到大凉山,听说村里举办粤菜师傅培训,她第一个报了名。孩子只有一岁,放不下娃娃又舍不得培训,里保子作索性把孩子背起来学习粤菜烹饪。“红烧茄子、火焰鹅、豉汁蒸排骨,都会做了。”她笑着告诉记者,之前做饭实在太随意,有什么佐料随手就放一些。如今学习了粤菜烹饪,从刀法到配料,都十分讲究。“家里人吃了都说好,而且更节约了。以前我们吃坨坨肉,如今把肉切成小块,美味又不浪费。”学烹饪促脱贫,“粤菜师傅”工程是不少老乡脱贫的手段。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介绍,今年6月,他们派了3名村民到广东佛山学习粤菜烹饪;8月,佛山又派老师专门到村里教授烹饪技能。不仅是三河村,挂职凉山州昭觉县副县长的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委常委徐航透露,去年以来,昭觉县已有三批次80人参加了“粤菜师傅”培训。

未来希冀

里保子作说:“我现在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学会粤菜烹饪后,想把小卖部改成餐馆。三河村村史馆、游客中心都建起来了,未来还要打造脱贫攻坚实景博物馆,到时来村里参观游玩的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开餐馆挣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未来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阿妈在家针线忙背上娃娃睡得香

四川在线记者付真卿

主角故事

8月的大凉山,正午后的太阳,晒得人直发昏。吃过午饭,找个阴凉处美美地打上个盹是再好不过了。而在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的彝绣工坊里,绣娘们依然在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最幸福的还是孩子,他们或依偎在妈妈、婆婆的怀中,或是紧贴在她们的后背上,安心、香甜地睡着。30岁的吉克妹美木把9个月大的女儿背在背上,忙着刺绣。她正在袜子上绣花,现在每天能绣5双,每双能挣15元。虽然挣得不多,但吉克妹美木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几年前,吉克妹美木在外地打工,但有了孩子后,她便回到家中,只留丈夫一人在成都打拼。“我觉得除了照顾娃娃,还是要再做点事,挣点钱。”吉克妹美木说,她刚学了十多天彝绣,感觉上手很快。今年,家里新修了房屋,丈夫在外务工,自己做彝绣再加上种地的收入,脱贫不成问题。

此前,彝族人只要有了孩子,就一定会全身心地照顾抚育,许多妈妈都不再工作挣钱,这客观上也给家中生活带来经济负担。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新一代彝族妇女的观念在进步。更重要的是,脱贫攻坚各项产业的发展推进,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和家一边还能挣钱。呷古村历来就有彝绣的传统。近年来,村两委组织176名擅长彝族刺绣的在家妇女,成立了越西县普雄镇彩遗坊彝绣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现有绣娘778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70余人。2019年,合作社累计销售各类彝绣产品1000余件,销售额达50万元,绣娘共计增收8万余元。合作社成员贫困家庭都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的目标。呷古村走上了一条靠非遗促脱贫的道路,也给广大的彝族妇女开启了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未来希冀

吉克妹美木说,“我准备好好学习彝绣技术,在照看好娃娃的同时,也能为家里面赚一些补贴。这些年就先在家里一边学习技术,一边把孩子好好带大。等孩子稍微大一点,还想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彝绣工作坊,聘请更多的姐妹们来一起致富。”

“成都姑娘”为爱远嫁凉山 夫妻携手脱贫奔康

四川在线记者付真卿张庭铭尹钢

主角故事

2010年,罗丹跟随男朋友沙马子呷第一次回到他的家乡——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乡甲甲沟村。还没走到村口,罗丹就哭了。从小在成都平原长大的她,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山、走那么远的路。“我那时候真的是一贫如洗,换成其他女孩子,可能转身就走了吧。”沙马子呷说,但罗丹没有走。那时的甲甲沟村是真的贫困。2015年村里还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51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5%。沙马子呷家就是其中一户。家里全靠种水稻、玉米,基本只够自己吃。成年后父母分了间房子给他,说是房子,但差不多就是个土坯垒成的窝棚,透风漏雨。从成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留在成都打工的沙马子呷和仁寿视高镇的罗丹在网上相识,那是在2008年,沙马子呷20岁,罗丹19岁。2010年,沙马子呷决定带罗丹回他的家乡。从成都出发,坐11个小时火车到西昌,再换乘班车1个多小时到普格,又换坐小三轮,最后还要步行几十分钟。

罗丹记得,那时到甲甲沟村要过一条河,公路是不通的,只有一座窄窄的铁索桥,要沙马子呷扶着她才敢过桥。“就算她当时马上转身就走,我也不会怪她。”沙马子呷说。罗丹没有转身。“他很上进,对我也很好。”罗丹说,即使后来双方家长都极力反对,但沙马子呷和罗丹还是在2011年领了结婚证。2015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夫妻俩,回到普格老家。5年时间,甲甲沟村沧海桑田。特别是2018年10月以来,四川省烟草公司、三峡集团等部分对口帮扶,总投入近6000万元,建成了260套安全住房,解决了286户农户的安全饮水,幼教点、排污管网、太阳能路灯、通组入户的道路都建好了。一切都在改变,唯一没变的是夫妻间的感情。9岁的大儿子在上寄宿制学校,2岁的小儿子也乖巧可爱。夫妻俩用积蓄在镇上租了个铺子,经营鞋子和童装生意。

未来希冀

9月2日下午,罗丹在家里照顾着刚满2岁的小儿子。沙马子呷则在盘算着自家的小生意,“一年还是能挣好几万吧,反正吃喝肯定是不愁了,日子越来越好。”沙马子呷坐在自家的新房里,憧憬着未来,“今年底她(罗丹)的父母要过来一趟,这事对我很重要。”

葡萄园里做直播 彝族小伙推销大凉山

四川在线记者侯冲丁宁

主角故事

“老铁们,这是我们村种的葡萄,都是无机的。”听到旁边有人提醒,古次曲者赶紧改口,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错了,都是有机的,有机葡萄。”这一幕,发生在凉山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葡萄园基地。8月31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团走进美姑县。葡萄园里,拿着手机直播的古次曲者一下吸引了采访团记者的注意。“老铁们,你们看这葡萄果实饱满,口感特别甜。”他一边直播一边从葡萄架上摘了一颗放进嘴里,还使劲咂摸了几下。夸张的表情、熟练的台词,引得现场的人哈哈大笑。今年31岁的古次曲者是该乡阿卓瓦乌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几乎没挣到什么钱。今年受疫情影响,他选择就近务工,在城边上租了一间门店,做起快递业务。看到村里这么好的葡萄无人知晓,便萌生了做直播的想法,“要让全世界了解大凉山的美味。”

古次曲者一般每天下午直播一个多小时。目前,他的直播平台上只有200多粉丝,每次最多也只有几十人观看。对此,他并不特别在意。“有一个人看,就多一个了解的渠道。村里年轻人不多,老年人没得文化,我就义务做推销员。”洛俄依甘乡葡萄园是美姑县首个葡萄产业园,种有葡萄38亩,目前已有6亩挂果,带动全乡891名贫困群众脱贫。阿卓瓦乌村党支部书记吉古格日介绍,葡萄园收益分配方式是全体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17人)占30%,村集体占20%,公司(负责种植管理)占30%,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占20%。按照今年6亩盛产的状况,初步估计每亩至少挂果2400斤,按目前市场价10元/斤,6亩的产值最低也有将近15万元。放眼整个洛俄依甘乡,产业园里不仅有葡萄,还有黄金梨、冬桃等生态林果产业,共计3600多亩。“全部挂果时,你们再来,或来我的直播间里看。”采访结束时,古次曲者跟记者相约下一个丰收季。

未来希冀

古次曲者说:“我想以后能结合自己的快递收发点,把村里的电商平台做起来,通过互联网把村里的水果和中药材卖到全国。现在直播带货很火,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其实村里的好东西真不少,肉牛肉羊、水果蔬菜,包括好看的风景,我都可以通过直播跟大家分享。”

老中医3年跑遍34个乡镇 传帮带建起中医门诊

四川在线记者丁宁

主角故事

“修电缆闪了腰,路都走不动。以为要到西昌看病,结果在卫生院就医好了,这个梁医生真神奇。”8月26日,在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卫生院做完中医艾草理疗后,村民拉马伍落对着一名64岁的老人竖起大拇指。这位64岁的老人就是他口中的“梁医生”。梁医生名叫梁占,是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2年的一名老中医。2017年3月,响应援建彝区的号召,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梁占接受医院返聘,来到了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普格县。来到普格后,梁占认真了解中医科开不起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随后,他和援彝医疗队积极与医院协商,最终重开了中药房,并坐镇中医专家门诊,开展中医诊疗服务。2017年以前,普格县中医科没有开展诊疗服务。自从梁占来了后,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把脉象,这些在普格县早已消失的中医诊断手法,再一次出现在了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而希望看中医的患者,终于不用出县就有了去处。梁占不仅为普格县人民医院、普格县中彝医院的中医科建立了中医诊室和中药房,还在3年内走遍了34个乡镇,帮助多个乡镇卫生院建立起了中医门诊。除了帮助医院重建中医诊室,梁占还主动开展传帮带工作,以建立“师徒关系”为基础,积极培养留得住、有责任担当的本土中医医务人员。目前,已培养了7名徒弟。梁占的徒弟、普格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王敏说:“梁老师教我们很认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中医诊疗技术。他总是让我们先看一看病人的情况,让我们判断,再看我们的判断和他是否一样,然后再给我们讲,手把手地带我们成长。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普格县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辖34个乡镇,总人口20.04万,地广人稀、山高谷深,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到普格工作的期限本来是1年,看到普格的医疗现状,梁占连续3年选择了留任。

未来希冀

梁占说:“带中医徒弟需要较长时间,我如果待一年就回去了,徒弟们学不到真正的技术。再说,现在找我的病人越来越多,群众也舍不得我走,所以我申请了留任。我要把中医文化在普格发扬光大,用中草药医治彝区群众的慢性病。”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的绣娘正在全神贯注地刺绣。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敢想敢干的冲劲,看到了带动作用,他们的成功让更多的贫困户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脱贫充满干劲。不管是在村里开餐馆、做农村电商,还是探索农旅结合……这些平凡又微小的愿望里面,藏着大凉山更美好的明天。里保子作背起娃娃学粤菜。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攀西商界网新闻资讯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