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展播 >> 文化旅游 >> 攀枝花市西区

攀枝花市西区

2020-08-19
[摘要]西区,四川省攀枝花市辖区。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介于东经101°26′43″~101°40′08″和北纬26°22′45″~26°40′43″之间。境域东起凉风坳,和东区银江镇相接;南及金沙江,与仁和区太平乡隔江相望;西至鸡冠石山,同云南省华坪县相依;北临老公山,与仁和区同德、布德镇相邻。东西长21.3平方千米,南北宽5.2千米,幅员面积123.955平方千米。

 

西区,四川省攀枝花市辖区。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介于东经101°26′43″~101°40′08″和北纬26°22′45″~26°40′43″之间。境域东起凉风坳,和东区银江镇相接;南及金沙江,与仁和区太平乡隔江相望;西至鸡冠石山,同云南省华坪县相依;北临老公山,与仁和区同德、布德镇相邻。东西长21.3平方千米,南北宽5.2千米,幅员面积123.9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区位于金沙江北岸,西北高,东南低。巴关河以东为海拔2557米的大火山西侧,以西在海拔2464米的老公山体中下部。最高点在与云南交界的老鹰岩顶东侧,海拔约2650米(老鹰屋顶海拔2700.2米),最低点在凉风坳攀钢建出水洞下江面边界(东、西、仁和三区交界点),海拔999米,相对高差约1651米。境内地面平均海拔约1500米,江面落差约11.5米。东南部新庄尖山海拔1758米,因是火成岩构建,难于风化,形成孤立的山体,与江面高差为759米。金沙江入境地段为窄谷,出境地段为峡谷,中间大部分地段为中谷。 整个地面处在复式背斜的南翼顺倾坡面,从低至高呈阶地状变化。海拔1150米以下的一二级阶地向江面倾斜,部分台地面较平缓,东西部边境少数地面有陡岩。海拔1150米~1250米的三四级阶地,东部地下火成岩基底被古河床侵蚀,但席草坪至清香坪地段台地面保存完整;巴关河以西各水成岩底层较软,已被各条箐沟切成岗状丘陵地貌,部分地段被切成深丘。海拔1250米~1400米地段处在低山下部中至深丘地,地面反而开阔平缓;西部石灰岩及白云灰岩出露区有完整的块状石林地貌,而东中部同类地层区则现石牙地貌。海拔1400米~2000米有几处陡岩,坡面沟发育,坡陡土薄,山形紧凑,属低中山地。海拔2000米~2650米地段,有两级古剥蚀面残存,是各箐沟发源地,比以下地区平缓,属中山山地。全区地面属中低山河谷阶地地貌。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西区地政管辖地介于东经101°26′43″~101°40′08″和北纬26°31′45″~26°40′43″之间,面积123.955平方千米。西区城镇面积1482.79万平方米,占全区总面积的11.96%,农村耕地370万平方米,低于城镇面积,农田质指数仅3.0%(总面积百分比)。农耕区坡度大,70%耕地集中在侵蚀阶地及岗状丘陵区,成条块状展布;约30%耕地在低中山地缓坡带,成星点式分布。果园地823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64%。林地4960.23万平方米(国土资源局提供数据),森林覆盖率38%,格里坪、大水井、大麦地三村占全区林地面积54.43%。牧草地49.9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0.4%,大水井、新庄、经堂三村占全区牧草地面积47.24%。交通用地187.09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51%。水域面积341.7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72%,而新庄、大水井、格里坪三村水域面积占全区水域面积54.09%。未利用地1076.33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68%。此外农村居民点用地232.63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88%。

植物资源:西区地处五个生物气候带中,生长着2000余种植物。天然植物群落在各地组合差异较大。海拔1150以下区域生长着龙须草、剑麻、仙人掌、霸王鞭等10种极耐干热的植物;海拔1150米~1400米地段以扭黄芽、车桑子、西南杭子梢、青杠等为优势群,组成稀树草原景观;海拔1400米~1700米的低中山地段由栲类、栎类等常绿洞叶树组成阳性杂木林;1700米以上区域由云南松、云南油杉、麻栎等10余种树木组成森林环境。珍稀植物有2.7亿年遗留下来的、世界上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生长纬度最北的“植物活化石”野生苏铁。它被称为“巴蜀三宝”(熊猫、恐龙、苏铁)之一,为年年开花结果的苏铁特殊种群,已在巴关河西岸丰家梁子建成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

气候环境

境内属亚热带立体气候,根据攀枝花市米易、盐边、仁和三县区15年以上气象资料,并结合各海拔高度区的植被群落结构和自然类型分析,区内由低到高有准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等五个气候垂直带谱,与水平气候带不衔接,故又称岛状式立体气候。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明显。气温日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垂直差异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年平均气温20℃。 西区年日照充足,长达2361小时~2749小时;辐射强,热量丰富,干燥炎热。

西区年降雨量776.3毫米~990毫米,集中在6月~8月,最短71天,最长153天,平均119.9天;雨季4个月平均年降水660.6毫米,占全年降水86%。干季最长278天,最短217天,平均245.3天;干季8个月降水103.8毫米,占全年降水14%。多夜雨,年降夜雨量542.5毫米,占总降雨量70%,降夜雨77.2天,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白天降水总量232.8毫米,降雨62.3天,平均日降水3.7毫米。蒸发量大,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以外,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2倍,2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48.1倍。

西区年平均风速不大,谷地年平均风速0.9米/秒,最大1.9米/秒,秋季风速最小0.6米/秒。风向受地形控制,多东南风,稍偏南北,频率8%;大风日多在春季,静风日多在夏季。冬春季谷地难见霜雪,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年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随海拔升高,霜日增多,寒冻强度增大,海拔2200米~2400米山地为常年积雪线。冰雹仅在局地成条状危害。

西区建区前,河门口、格里坪、宝鼎3个工矿区隶属于渡口市城区,平江、五七2个公社分别隶属玉泉区和大河区。

1972年11月3日,中共渡口市委、市革委决定将金江、玉泉、大河、大田四个农业区合并为郊区,“将金沙江两岸集中的工矿区,划为东、西两个行政区”,而“西区以煤炭、电力为主”。3月1日,筹备处正式办公,标志西区的成立。5月,筹备处改称渡口市西区革命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11月14日,中共渡口市委员会批准建立西区革命委员会,同时批准设置西区党委、革委11个办事机构。

1974年1月,西区开始筹建街道办事处。至6月,建立了格里坪、玉泉、陶家渡、摩梭河、宝鼎、河门口、清香坪街道办事处。至此,区辖平江、五七2个公社,21个大队,81个生产队;并辖7个街道办事处。区境以河门口为中心,东到新庄06号桥,南至宝鼎矿区,西达龙洞煤矿,北止攀钢石灰石矿,幅员面积约312平方千米(包括四至点内的农村部分),人口90317人。区革委会筹备领导小组驻河门口北街。

1975年10月13日,渡口市革命委员会以《关于我市调整市辖区的补充报告》(渡革发〔1975〕82号)请示省革委,决定将西区所辖平江、五七公社划给郊区管辖。1976年4月6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渡口市调整市辖区建制的批复》(川革函〔1976〕51号)。之后,西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41个居委会,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84297人。

1978年11月21日~22日,西区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西区革命委员会。1994年1月26日,攀枝花市(1987年1月23日更名0人民政府上报四川省民政厅——《关于东区、西区、仁和区部分行政区域调整的请示》(攀府发〔1994〕12号)。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三个区部分行政区域调整的批复》(川府民政〔1994〕7号)。攀枝花市西区(1987年3月4日随市更名)除辖原建制外,增辖平江乡全部,银江乡的新庄村——面积116.7平方千米。政区调整后,西区辖7个街道办事处,55个居民委员会;并辖1个平江乡,10个村民委员会,57个村民小组。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139920人。

1996年8月,撤平江乡建格里坪镇。1997年7月,区政府驻地迁至清香坪。1998年12月,格里坪街道办事处撤销。同年9月,三区(东、西、仁和)行政区域界限勘定工作全面完成。

2000年4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攀枝花市西区和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批复》(川府勘[2000]30号)和《关于同意攀枝花市东区和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批复》(川府勘[2000]33号)两文,确定了西区行政区域界线。其边界线起止及走向为:东从新庄村东南往北至务本乡,与东区银江镇接界;南沿金沙江往西至福田,和仁和区太平乡接壤;西从福田乡向北延伸,与云南省华坪县毗邻;北同仁和区新华、新生、务本乡相依。西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69个居民委员会;并辖1个格里坪镇,10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23.955平方千米(金沙江南岸陶家渡、摩梭河和大宝鼎三个街道办事处西区无地政管辖权)。

2001年~2005年,西区辖境、面积、镇村数、街办数均未发生变化。2001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西区将69个居委会调整为3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且“一律以居住地命名”。

2009年,西区辖6个街道(29个社区)、1个镇(10个村,6个社区):清香坪街道、玉泉街道、河门口街道、摩梭河街道、陶家渡街道、大宝鼎街道和格里坪镇。

在攀枝花市西区所属的的巴关河右岸,分布着一片十分珍贵的天然苏铁林。 苏铁亦称铁树,最早出现在在距今约2亿8千万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纪。1971年,四川省农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飞播林场进行植被调查时,发现了这一片占地300余公顷,共10多万株的苏铁林。它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纬度最高,面积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苏铁林。经鉴定,确认这是罕见的苏铁新种,定名为“攀枝花苏铁”。

西佛山整个景区包括园林区、寺院区、商业区三个部分,面积约10000亩,预计总投资达50亿元以上,2009年以来,已累计投资约5亿元。

1.园林区建设方面

通过“背土上山、掘井取水、科学规划、工程治理”的方式,改造原有石漠化土地和矿山迹地,利用金沙江河谷亚热带气候和山地垂直气候变化,种植200多种特色水果、名贵乔木、花卉等,形成“月月有花开、天天有果摘”的特色百果百花园林区。整个园林区绿化由市林业协会编制总体规划,已经累计完成堆土约200余万立方米,改造石漠化土地近5000亩,植树造林3000余亩,成林2000多亩,栽种各种植物200万余株,培育各种特色树种、花卉、果树苗木120万株,已经种植培育品种150多种。其中,寺院周边规划建立的3000亩蓝花楹主题公园,已完成约1700亩移植并基本成林。

2.商业区建设方面

充分利用景区内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水为主要特色,打造特色水上世界,配套香街、餐饮、酒店、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其中,水上世界项目全长约2公里,计划将该项目升级打造为全市的“国色天香”。目前,水上世界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造约1000亩,绿化面积近300亩,一个拥有标准池、儿童池、冲浪池、更衣房、休闲室等设施的水上运动世界已于2013年5月对外开放。整个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万人次,最大单日接待游客超过6000人次。

3.寺院区建设方面

以明清南方古建筑风格为主,依山就势打造五个殿堂,后山及两边石崖,打造佛像,挡墙打造佛教文化景墙,配套建设地藏殿、念佛堂、五观堂、回廊等,形成攀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截至目前,寺院区已经完成了主要的五个平台场平工程,观音殿、大雄宝殿已建成,念佛堂外墙彩绘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地藏殿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外墙彩绘及内部装修。配套完善了防汛、防地质灾害、防火及道路设施。

西佛山景区目前已经成为西区最大的城市后山森林公园、特色宗教文化景点和全市最大的水上娱乐世界之一,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是西区康养旅游产业的龙头项目之一,四川省重点旅游项目。

西区,攀枝花开发建设重要的煤、电、建材生产基地,曾经的西区,在支撑起共和国三线建设脊梁的同时,烟囱林立、矿山云集,满目疮痍……

近年来,西区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扎实推进“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环境靓区、惠民稳区”四大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激发新亮点、新增长点。

西佛山景区,正是西区产业转型、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投资人以煤创业兴业,大胆转型,成立景区投资公司,致力西佛山环境生态修复,把一个曾经因过度索取而石漠化的荒山,逐步改造成为西区的城市后花园、生态绿肺、康养景区。

杂乱的矿渣、厚厚的灰尘、满山的坑洼……曾经的西佛山布满采石场、洗煤、堆煤场。整个片区有石漠化土地9576.3亩,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3213.8亩,中度石漠化土地2767.8亩,重度石漠化土地3021.7亩,极重度石漠化土地393亩。

近年来,西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全部落后产业,开启环境整治攻坚,集中整治形成了大量弃渣、废砂石、煤渣等固废,而西佛山景区的建设,正是以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为起点,特别是水上世界项目,综合治理了原广夏建材近300亩废弃土地,打造出一片碧水青山。

西佛山景区生态修复,充分利用攀枝花气候优势,解决原来石漠化土地缺土、缺水的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之路。通过“背土上山、挖井取水、工程治理、花果飘香、造福群众”,开创了整治环境的西佛山模式。

充分利用城市建设弃土、西区大水井丰富地下水和垂直地理环境,打造“草、灌、木”有机整合的生态林区。已成功治理恢复植被3000多亩,正在治理的约5000亩,“让森林覆盖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景象靓丽呈现。

近年来,西区大力推进环境整治攻坚,逐步修复矿山迹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初显。按照“环境治理、产业升级、盘活资产”的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形成西佛山、金家村、席草坪等多个特色模式。

西佛山模式的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环境靓区”发展战略和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为西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出秀美的城市公园,还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城市森林绿肺,更为西区创建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打造康养旅游景区奠定基础。

西佛山景区在产业转型中,焕发青春,景区形态初具:

园林区绿化3000余亩,种植200多万株各种树木花草,百万株蓝花楹与百余种果树交织相生。花果园林的生态公园悄然呈现。

寺院区经省民宗委批准,以“看金沙东去,拜佛祖西来”的意境,仿明清江南古建筑建成多重殿堂,掩映山间。

清清玉泉,莹澈灵秀,滋润曾经荒芜的土地,建成5000余平方米的水上世界,三产的浪花激发转型产业的热情。

西佛山景区,远观如巨大的睡佛,巍然立于神奇苏铁与滚滚金沙之间,成果虽已喜人,蓝图更加美好:

园林区丰富树、果、花、草,完善山水景观,形成“月月有花开、天天有果摘”的秀美山川;寺院区完善功能,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川滇知名、国内一流”的寺院;商业区增添水上世界项目,打造攀西“国色天香”;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将西佛山景区建设成为集花果飘香、阳光康养、运动休闲、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庄上旅游村位于西区格里坪镇南部,距镇中心9公里,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200米之间。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居民270户、1061人,其中水田彝族230户700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格里坪镇三个少数民族村(其余两个为经堂村、大麦地村,分别以彝族和傈僳族为主)之一。水田彝族是彝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安宁河流域的平坝地区。与普通的山区彝族不同,水田彝族依水而居, 以种植水稻、捕鱼为生,按汉俗辈分取名记家谱,死后棺葬。

从2012年开始,庄上旅游新村按照“一村一品、一处一景、一家一艺”的发展思路,以花卉产业为支撑,充分利用紧靠金沙江和梅子箐水库的地理优势,围绕江鱼特色餐饮和水田彝族文化,以“人文水彝 花海庄上”为主题特色,大力推进了新村建设,目前,新村建设基本形成了业态。

游客接待中心共3层,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内部分为游客接待大厅、水田彝族文化展示厅等功能区域。外部装饰以传统彝族以红、黑、黄三色为主调的图腾,又融入了水田彝族崇尚的蓝、绿色基调。大厅内,配有庄上村旅游导示图、新村效果图、水田彝族文化图腾,火车、汽车时刻表,医疗、公安、消防、旅游投诉电话等旅游讯息配备完善。

水田彝族文化展示大厅实物区展有木船、渔网、水田耕作工具和农家家具等民俗实物;图片区围绕水田农耕、打渔人家、丝路码头、彝族服饰、花海庄上五大主题,充分展示了庄上水田彝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书画区集中展示了我市著名书画家李良胜、梁云彬、李晓华、蔡光明等反映庄上特色及农耕文化的作品。

目前,游客中心与文化展示大厅正在推进管理模式建设,力争在今年冬季前,基本形成专人管理机制,服务游客。

集中区47栋农房已经全部建成,36户签订协议并绝大多数完成装修,有5户以农家乐(餐饮)、土特产购物店等形式开门经营。但目前水田彝族风情一条街整体还未能形成。

项目占地200余亩,目前已经建成13个生产大棚,展示大棚以花卉展示为特色、红掌、凤梨、竹芋、蝴蝶兰系列花卉美不胜收,成为庄上旅游新村最大亮点。

在攀枝花兰家火山、尖山,有一座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的天然钒钛磁铁矿采矿场。它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每日成于上万吨矿石从这里运走,因此名闻遐迩。成了人们争相一睹的胜景。要俯瞰宏伟的采矿壮景及攀枝花矿山全貌,最佳视点便是登上海拔1620米的兰家火山山顶.在一个叫“垭口”的地方驻足而观。

夏天人体代谢最旺,营养消耗最大,更需进补。医学常说,补在三伏,以温食为主。羊肉味干性温,能益气补虚,是夏天进补,养阳气的佳品。夏天吃羊肉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以食为疗的好方法。

 

香一村羊肉米线,师承盐边羊肉米线烹饪秘传,又经潜心十余年钻研,自成一派。食料选材天然,取多味中草药炖制,既除腥膻,又具独特香味,羊肉汤浓、肉质脆嫩。以此高汤煮出的米线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吃货们,可不要错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