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行动和反思,升职加薪不是梦
1. 如何get同时处理多项工作的秘诀?
虽然不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种需要任务切换的“多线程”的感觉很糟,效率很低,但我们往往没有选择:一个任务做到一半被打断,然后去做另一个任务,然后又被打断,又去做另一个……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写一篇文档这种不动脑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说多任务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么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我自己工作中有一个习惯,就是拿到一个任务后,势必要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去啃下来,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的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领导让你做一个PPT,你第一步准备做什么?是先挑一个漂亮的主题模板吗?不是。是马上去百度谷歌查资料吗?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是:设计PPT的架构。即你要分析你的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你的内容以及展现内容的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再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采取什么风格、策略,然后PPT的架构就出来了。
这个过程就是该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在这个过程中,你只需思考,非常专注地思考,你需要的工具,仅仅是一张纸和一支笔(你需要把你的灵感快速地记下来)。等你完成了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继续填充具体的内容(“支持性思考区间”),也可以暂停一下去做别的工作。之后,等你再为这个PPT选择模板、寻找配图或者调整字体的时候(“操作性动作区间”),你并不会太介意被打断,因为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任务你已经完成了。
这就是多线程工作的秘诀。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2. “图层工作法”——完成复杂项目的基础战术
在用Photoshop绘图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时顾及太多的其他要素,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切换成本,而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
所以我把这种多线程工作的方法称为图层工作法。
图层工作法可应用于并行处理多项任务的场景中。比如你现在有两个任务要做,一个是写一个Word文档,另一个是做一个PPT,常规的做法是先把其中一个做完再做另一个,或者其中一个先做一部分再换到另一个。而图层工作法可以这么做,把Word任务分解为Word文字、Word图示、Word排版三部分,把PPT分解为PPT文字、PPT图示、PPT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在一起。
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不同“图层”的工作由于性质不同,所以需要的资源是不同的,当你可以依次完成各个图层的工作时,你就可以依次调用不同的对应资源,而不需要在不同的资源间穿插切换,这样你的工作效率就可能更高。同时,它的另一个好处是,提示和方便我们为作品附上更多的图层,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厚度。
就像创作一首歌曲,多种乐器的混搭和特殊音效的叠加往往会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就像一部小说附加上更多不同层次的细节描写会更加栩栩如生,也像一块蛋糕如果由不同口味层层叠加起来会有更诱人的味道一样。如果我们用图层工作法去完成任何一件作品,我们会更加精雕细琢,会在原先简陋的坯子上一层层地添加新的元素,使其更加精美和丰富。而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我们一开始就设计好或者计划好,由于图层间相对独立的特性,我们可以非常自由地加加减减,而不用太顾忌对原先版本的损害。
“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于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正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所说:“写一篇好散文要经过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这时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搭建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这时它被织成。”
3. 反思的10个维度
十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做实习生,从事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在公司里的导师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设计学博士,他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有两件:1.每住到一个宾馆,首先要看门背后的楼层结构图,记住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在什么地方;2.每做完一件工作,脑子里回想一下,做一个回顾总结,也就是“复盘”,久而久之,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这两个建议让我非常受用,前者提醒我要前瞻,后者提醒我要回视。后来我发现,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我们置身在这个世界中,目光所及,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表象。如果要透过表象看到更多,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观察和思考。
在做完一件事后,我们应该怎么反思呢?我觉得可以从下面这10个维度来进行:
01.信息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
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到的?
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02.预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
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我的预期是否促成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
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03.结果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
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
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04.进度
事情的进度合适吗,太快了还是太慢了?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
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05.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06.情绪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
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
是什么引发的?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07.阻碍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
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
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些阻碍中那些会长期存在?
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08.优势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
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利用和发挥的?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
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09.缺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缺憾有哪些?
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
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
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10.意义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今天的晚读,我们将继续阅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第四章,教大家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注攀西商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