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四区驱动”争跨千亿
四川经济网 2016-03-18 09:01 2015年,攀枝花实现GDP925.18亿元,增长8.1%,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今年,攀枝花将力争GDP破千亿元。
然而,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持续阵痛、民生兜底任务繁重等多重挑战,“跨千亿”之路绝非坦途。
如何顺利迈进我省“千亿俱乐部”?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自力表示,攀枝花将紧抓其跻身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的机遇,以“四区驱动”为动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基本实现“三个转变”“两个跨越”(由工矿基地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变,由钢铁之城向阳光花城转变,由三线建设城市向康养休闲城市转变;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大市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中国钒钛之都”加速崛起
攀枝花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钒和钛的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近两年来,攀枝花钒钛产业利好消息不断——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全境纳入该试验区,旨在做大做强攀枝花钒钛铬钴产业基地,带动攀西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省多点多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去年10月30日,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国务院批复,成功晋级“国家队”,定名为攀枝花钒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于去年11月正式挂牌。
如今,攀枝花已成为全世界唯一综合利用铁、钒、钛资源的城市,攀枝花的钒制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80%和20%,已建成全国第一、世界第二钒制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钒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和含钒钛机械制造生产基地。
“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的路可走,路漫漫其修远兮,攀枝花人仍需拿出敢为人先的胆魄,依托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利好政策,将资源大市建成产业新城,肩负起国家赋予的光荣责任和历史使命。”杨自力表示,攀枝花将研究出台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工作方案,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制(修)订钒钛类制品标准,力争高温碳化低温氯化高炉渣提钛、低成本高品质海绵钛、钛及钛合金3D打印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现产业化突破。
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2012年,攀枝花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攀枝花农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晚熟芒果、早春枇杷、早春蔬菜等一大批攀枝花特色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攀枝花市气候具有干湿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被誉为天然的“大温室”,是我国知名的三大热作区之一和川滇黔农业资源“金三角”核心区域,自然条件十分独特。
如何利用光热资源优势,紧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杨自力说,今年,攀枝花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农业集成创新示范农庄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向二半、高寒山区及边远民族地区延伸,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鼓励支持农林科技人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推广稻菜轮作、果蔬结合、种养循环等高效模式,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促进攀枝花农业产业发展。
同时,攀枝花将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晚熟芒果、冬春枇杷等特色水果面积达50万亩,产量30万吨;蔬菜面积25万亩,产量70万吨;建成每亩产值2万元以上的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核心区25个。
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
猴年春节黄金周,攀枝花共接待游客129.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其中超过10万“候鸟”老人来攀枝花过暖冬,“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效益不断凸显,且出现快速增长势头。2014年12月7日,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攀枝花举行,并达成共识:攀枝花市和秦皇岛市携手创建“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级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为全国康养事业发展探索新路径。
围绕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攀枝花将突出阳光和冬季康养优势,着力打造具有综合优势的宜居城市,推动试验区形成千亿级康养项目;以光热资源为依托,着力构建以养老服务、健康养生、医疗服务、体育运动和旅游休闲为核心,绿色农业、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卫生等为支撑的“5+N”阳光康养产业体系。
杨自力告诉记者,到2020年,攀枝花“中国钒钛之都”的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阳光花城”的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区域地位进一步巩固,基本实现“三个转变”“两个跨越”。(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