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论丨哪些官员在说“反腐影响发展”
总说什么“反腐影响发展”的官员,即便不是贪官,也是庸官。人民不会听任经济繁荣遮蔽权力腐败,世界上也不存在官员碌碌无为的风清正气。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由中纪委宣传部、央视联合制作的八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正在央视播出,包括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白恩培、周本顺等大批“老虎”出镜,向公众展示了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腐化奢糜及其内心世界,也揭示了政治生态的灰色局部。这部“政论片”在专题研究从严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播出,让我们看到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
这些手握大权者的享乐主义倾向与局部灰色政治生态的共振敲响了“盛世警钟”。中国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经济坐稳世界第二把交椅,全面深化改革循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取得进展;另一方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仍有少数领导干部不收手不收敛,或者心存侥幸火中取栗。白恩培妻子的一只镯子花掉某老板1500万元,周本顺住所占用军区大院16个房间的小楼。从近几年一批反腐大案来看,已经出了一批名副其实的“亿万富官”。这些人名义上是人民公仆,实际上是钻入党和国家肌体的巨蠹。
中央掀起反腐风暴以来,民众普遍衷心拥护,但也有些杂音。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声音,是认为反腐败影响GDP增速,影响经济发展。反腐风暴掀起之初,一大批高档酒楼、会所生意萧条并被迫转行,市面上各种天价烟酒、虫草燕窝以及其他奢侈品一时无人问津。这使得“反腐影响发展”的说法具有很大迷惑性,而且至今仍有一定市场。
如果说存在所谓“反腐影响发展”迹象,原因也不在腐败分子拉动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抗拒心理与消极心理。《永远在路上》揭示的政治生态的灰色地带是,某些领导干部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他们意志消沉、信念动摇,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自然就拈轻怕重、安于现状、不愿吃苦出力。一些地方改革全靠转发文件,各项工作计划不落实,发展自然就无从谈起。
贪图享乐、权钱交易是腐败,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严重腐败。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只是打基础,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敢负责有担当,才是着力点和落脚点。党风政风不清,政治生态不正,光是打几个“老虎”,结果可能是消极怠工的局面。扎紧“制度的笼子”,不仅是要预防权力寻租,更大的用意还是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当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反腐败斗争固然是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其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要从严治党,就得继续扎紧作风的篱笆和制度的笼子。对于手握权力的人来说,既有精神懈怠、意志消沉、信念动摇、贪图享受这类“自我溃败”的可能,也有金钱美色、灯红酒绿的外部诱惑。唯有制度的笼子能约束权力。
周本顺公开放言“中央抓八项规定,抓得太细了太严了,没有必要”,实际上现在的规矩不是严了,而是要全面从严、严上加严。要通过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通过加强社会监督,让那些不懂严于律己的干部“动辄得咎”。
从严治党与反腐败斗争,本质无非是一种“干部资源管理”,根本目的是要发挥这个“关键少数”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伟业中的引领作用。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可得民心;领导干部积极有为,中国梦伟业方能扎实推进。总说什么“反腐影响发展”的官员,即便不是贪官,也是庸官。人民不会听任经济繁荣遮蔽权力腐败,世界上也不存在官员碌碌无为的风清正气。
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注攀西商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