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搜索关键词,查询您需要的商家、店铺信息。

查找新话题

更多精彩话题、回复请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参与讨论最新话题列表

  • “封闭”的救助站难以杜绝丑闻
  • 发表人: 2016/2/12 16:22:38
  • 来源: 新华网2016-02-05 09:03:00
    充足的钱与详细的规定都挡不住救助站“丑闻”的爆发,那原因就只能是,缺乏透明的监督,因为这是一个鲜有人过问的封闭地带。

      近日,网络上传播的一则关于深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殴打流浪儿童的视频引起公众关注。3日,深圳市救助站就此事回应道,经调查视频属实,涉事殴打儿童的护工已作除名处理。深圳市救助站方面表示会诚恳地接受网友批评,就此事将进行内部检讨,深刻反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殴打者被除名,单从个案而言,这个结果,算勉强给了公众一个交代;但是,如果联想到诸如河南南阳少年饿死救助站这样的丑闻,就让人难言满意了。为什么救助站总离不开殴打、死亡这些谁也不愿看到的景象呢?为什么理应体现良善与温暖的救助站,总是惯于爆出这样那样的丑闻呢?

      有人说,还是因为惩处不够,所以才一犯再犯。这只是说对了部分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对救助站缺少关注。或者说,救助站是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面的人鲜有出来的,外面的人鲜有进去了解的,所以,才使其有了“我行我素”的资本。

      我们总喜欢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其实,对于封闭的救助站中的被救助者来说,工作人员掌握的何尝不是绝对的权力呢?而被救助者,他们缺乏投诉的渠道,没有对衣食住行“挑三拣四”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他们压根就意识不到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呆在救助站里的人,以老弱病残者居多,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流浪在外,既然远离家人、远离故土,那一定会饱尝人间冷暖。当一个流浪者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时候,还能想到要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还能想到去投诉?仔细回想一下有关救助站的悲剧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起闯入公众视线的恶性事件,是被救助者自己捅出来的,基本都是旁观者或家人因为各种原因偶然揭出的。

      做个不恰当的比较,深圳救助站工作人员殴打流浪儿童的事情,其实和学校里的老师殴打学生的事情,本质上并无太大不同;但谁都知道,以当下的社会氛围,老师殴打学生的“风险”,要远远大于救助站工作人员殴打流浪儿童,因为学生有主张权利的意识和途径,主管部门和家长也一直紧盯着,救助站则少有人过问。

      既然是封闭的空间,那么身处其中的人,不受约束地做事,就只能是一种必然。比如,去年西安长安区老人死亡事件,明明老人就在救助站里,但家属找来的时候,救助站工作人员却看着照片笃定地告诉家属没见过,假如平日里无数双眼睛盯着,悲剧又何至于发生呢?

      我始终觉得,现今这个状况中,政府关于救助站的财政投入,其实是不少的;日常操作规范,如何接收人员,如何配合寻找家人,也都有详细的规定,然而,充足的钱与详细的规定都挡不住“丑闻”的爆发,那原因就只能是,因为缺乏透明的监督,因为这是一个鲜有人过问的封闭地带,所以才有人敢于藐视一切规则,进而胡来乱来。

      救助站要减少丑闻,其实并不在于撤掉几个站长,开除几个临时工,如果不能打破这种封闭的生态,再多的规定、再严厉的追责,其实都抵挡不住丑闻的频频爆发。所以,只有阳光照耀进来,加强公开与监督,相关部门对属于“底层人”的空间投射足够的关注,才真的有可能彻底杜绝丑闻。□曹旭刚(媒体人)
  • 不文明行为“入法” 能治好城市“顽疾”吗?
  • 发表人: 2016/2/12 16:21:40
  •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付光宇 梁天韵 许雄

       随地吐痰、车窗抛物,你担心被罚吗?看到有人在电梯抽烟,你会制止吗?正值倡导春节假期文明出行之际,杭州市出台的“文明新规”将不文明行为上升至违法的高度,引发网民热议。

       专家认为,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陋习,适时出台法律法规,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警示作用,对文明习惯的养成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应培养全民参与意识和完善法规执行细节,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使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文明新规”引热议 网友“点赞”呼吁全国推广

       近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的《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一些常见的不文明行为上升为“违法行为”,同时将保护不文明行为劝阻人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自3月1日起,包括开车时以手持方式使用电话、在禁烟场所吸烟不听劝阻、向车外抛洒物品、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等不文明行为,将被视为违法,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由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机关实施处罚。

       同时,《条例》还对不文明行为的劝阻加以保护,对于辱骂、威胁、推搡或者公然侮辱劝阻人,尚未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的罚款,并将与个人信用记录挂钩。

       对于杭州推出的“文明新规”,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认可,认为当前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素质却一直难以跟上,而这正需要社会管理者加以引导。以前看不惯的不文明行为,现在去劝阻也有法律“撑腰”了。

       网友“伟大的地瓜”说:“为道之以德的法律‘点赞’,希望能在全国推广。以前对于不文明行为,我们除了在道德上予以谴责,法律往往帮不上忙,所以效果不理想。将道德意识上升到法律意识的探索和尝试,值得赞赏。”

       道德与法律“融合” 能否遏住城市“顽疾”?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不文明行为归根结底源于人们的道德观念。文明的培养必然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对于很多陈规陋习“屡教不改”,适时出台法律法规,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警示作用,对文明习惯的形成和公民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

       分析人士认为,提高罚款额度是令香港环境洁净状况获得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2003年6月底,香港将《定额罚款(公众地方洁净罪行)条例》中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的定额罚款额由600港元提高至1500港元,如果违例人士重蹈覆辙,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约束,但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约束机制,而是违规成本和受罚几率太低,导致约束机制实际效果不好。

       据报道,新加坡的管理方式是公众参与城市管理,通过几十年熏陶逐步培养居民素质,而并非一夜之间靠罚款将文明促成。自1958年以来,新加坡共发动过100多项全国性公民运动,在运动期间,被发现违例者只警告不罚款,好让他们适应新的法规。

       夏学銮表示,根除不文明陋习,应以教化为主,法律管制为辅,逐渐培养文明的自觉,而不是被动的驯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能过度强化和依赖法律以及行政干预,否则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容易产生反弹。”

       提升全民责任意识 落实法规避免“两张皮”

       很多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有过留学或者旅游经历的网友表示,当你在当地有不文明行为时,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会让你及时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不妥,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而国内大家往往都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很少能够主动站出来进行劝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

       天津击水律师事务所主任潘强表示,“文明新规”的施行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具体体现,基层立法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时,需要注重微观,可操作性强,如果违法成本过低,被处罚者就会觉得无关痛痒,而若执法成本过高,则会面临法规与执行“两张皮”,达不到预期效果。

       肖俊说,《条例》出台后,重在执行。参考其他地方类似经验,执法实践中往往面临处罚力度小导致威慑力不足,执法机构配置人员太少导致管不过来等困境。“深圳1998年出台控烟条例,此后十多年没有开出一张罚单。2014年细化了实施细则,陆续开出了一些罚单,但效果仍不是太好,尤其是火车站等人员密集的户外场所难以管理。”

       相关专家建议,可依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利用全覆盖的道路监控系统,以及广大市民对抵制不文明行为的积极参与,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惩处和警示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治理氛围。此外,公安机关、城市管理等执法部门之间可建立有关违法的不文明行为的证据、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机制。
  • “公函”干预司法惩处不能太软
  • 发表人: 2016/2/12 16:20:44
  •   来源: 新华网2016-02-05 09:05:00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这一法治理念几成社会共识。媒体最近的一些报道却显示,干预司法的现象,近年来在不少地方仍时有发生。只有对此祭出重典,对胆敢干预司法者施以严惩,才能斩断干预司法的“黑手”。

      南昌进贤县文港镇,最近就因镇政府向该县法院发送公函为犯罪嫌疑人求情而受到关注。中央政法委日前公开曝光7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的典型案件。综合这些案例来看,涉及干预司法的干部,既有主政地方的党政领导,也有司法机关的内部人员。从这些案例中相关事实的发生时间来看,基本上都是最近几年包括2015年的。这就表明,干预司法不仅是难以根治的老问题,也是仍在复发的新现象。

      司法是保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干预司法,常常暗藏利益输送,影响司法公正,必须严加制止。现实却是,干预司法的惩处偏软,很难形成警示效应。以南昌进贤县文港镇这起“公函求情”来看,被媒体曝光之后,当事人也只是被通报批评,人们的质疑,用一句“集体研究”就打发了。显然,干预司法的违规成本,与很多人预期的相比,仍显得过于低廉。这些年来,人们很少听到有谁仅仅因为发公函干预司法而受到过较重的处理,更别说影响到仕途升迁。

      而从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的这7起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新动向。那些干预司法者基本上到受到了严肃处理,有的被开除公职,有的被撤职,有的被诫勉谈话,有的被禁闭。

      诚然,加大干预司法的查处力度、处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是遏制干预司法现象多发的重要一环。像惩治腐败一样,通过树起带电的高压线,才能让人不敢腐、不能腐。对干预司法也架起高压线,通上电,一旦违规就让他们感到疼,这才能形成足够的威慑,减少对司法的干预,从而维护司法的权威与公正。(俞夫)
  • “末梢腐败”对基层民众是“顶级祸害”
  • 发表人: 2016/2/12 16:18:55
  •    来源:新华社
       这些腐败虽涉及金额不大,但直接损害群众利益,老百姓对此感触最深,怨念最大,是当前损害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重要原因

      随着正风反腐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许多党员干部已经明确了将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重要性,自觉践行“反四风”和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时刻“照镜子、正衣冠”,经常在思想深处“洗洗澡、治治病”。

       但从基层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一些领导干部,迷恋以往不受约束、肆意妄为的权力,仍不收手,仍在利用职权搞着“雁过拔毛”式的腐败。

       一些基层干部在经手资金或者项目时,利用在资金拨付、审核批准、经手管理、验收项目、政策传达等方面的职务便利,以贪污、挪用、截留、索取好处等方式,捞取非法利益或者谋求好处。这些腐败虽然涉及的金额不大,但直接损害群众利益,老百姓对此感触最深,怨念最大,是当前损害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重要原因。

       某些基层干部大搞“末梢腐败”,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在湖南宁乡,一位村干部连贫困学生微薄的助学金都不放过,1400元的助学金他都要抽走400元当作好处费。而在征地拆迁、涉农惠民资金、医疗卫生、农村“三资”管理、村级工程建设等“有利可捞”的领域,“末梢腐败”愈加呈现出易发、多发的特点。

      以农村危房改造为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相关领域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某些村干部却动起了“歪脑筋”,对危房改造资金“上下其手”,让惠民政策“缩水走样”。湖南江永县、湘乡市就发生过多起村干部截留、侵占或者擅自处置危房改造资金的案例,影响极为恶劣。有的农村群众反映,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成为少数村干部手中的“香饽饽”,不给好处,困难群众很难拿到指标。能拿到指标的,要么是村干部的亲戚,或者送过礼的建房户。困难群众要想拿到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不请几顿饭,或者“意思意思”,那就得靠边站。

      记者通过调研了解到,“末梢腐败”大多发生在乡镇(街道)村组(社区)两级。一些基层干部利用群众不熟悉政策、监管制度不健全等“漏洞”,想方设法从专项惠民资金中“揩油”,层层“扒皮”。

       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在镇村一级,“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群众监督太难”的现象非常严重。少数基层干部认为“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而基层监管体制不健全正是“末梢腐败”多发、易发的关键原因。惠民资金政出多门,尤其是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负责,各部门形成相对封闭的运行系统,涉及中央、省、市、县、乡镇多个层级,战线长、范围广、环节多,各层级以书面审查为主,容易出现监管缺位,给侵占、挪用等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想要让“末梢腐败”无所遁形,首先,需要基层党委、纪委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加大执纪问责力度,织密基层监督之网,不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其次,推行监督巡查力量“进村入户”,拓展基层信访举报渠道,是一条操作性强、威慑力大的路径选择。例如,2016年开始,湖南浏阳市纪委将针对信访总量较高、“四风”问题突出、财务管理混乱等村级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更大范围地开展专项巡查。

       此外,还必须提高信息公开力度,防止基层权力“暗箱操作”。权力“暗箱操作”“封闭运行”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建立“透明审批”“阳光村务”,把乡镇监管与村民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基层干部依纪依法办事,才能有效根除“末梢腐败”。刘良恒(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
  • 食客如厕刮破衣服 要求餐馆赔偿遭拒
  • 发表人: 2016/2/1 20:36:50
  • 1月21日,家住炳草岗的杨先生与朋友到瓜子坪某餐馆吃饭。期间,杨先生在餐馆上厕所时,不慎将衣服刮破。杨先生找到店主刘某,要求赔偿。刘某认为衣服是杨先生自己刮破的,餐馆不存在任何过错,拒绝赔偿。双方为此发生争执,并相互推搡,围观者赶紧报警。
       瓜子坪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后,将双方带回派出所进行劝解。经协商,杨先生放弃索赔。(蒙超 记者 周翼)
  • 相亲女孩抱怨男子太吝啬
  • 发表人: 2016/2/1 20:35:20
  • 1月15日上午,家住炳草岗的周先生在父母的要求下去相亲,双方约在某咖啡店见面,聊得也挺愉快。到午饭时间,周a先生提出请女孩吃饭,女孩说先去超市买点面包,然后去逛攀枝花公园。
       周先生心想,这次遇到好姑娘了,还懂得勤俭持家。于是,他带着女孩去买了面包和零食,并陪她在攀枝花公园逛到下午4点过。此后,周先生准备带着女孩去吃晚饭,却遭到拒绝,对方说他一点不懂女生的心思,吝啬、不够细心,以后也不需要再联系了。周先生很郁闷,明明是她主动要求吃面包、逛公园,咋就成了自己不懂女生心思了呢?(记者 周翼)
  • 南山片区为何停水40小时?
  • 发表人: 2016/2/1 20:33:03
  • 1月29日上午,本报热线接到攀钢南山片区数位居民反映,南山片区自1月27日停水至今近40小时,居民再次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供水。
       记者随后对此进行了采访。

       目击:自来水时断时续、

       当日13时20分,记者来到攀钢南山片区南山中街1号6栋,在一楼张先生家厨房看到,水管流出来的水细如小拇指,而且时断时续,很不稳定。记者随后来到南山中街26号二楼周女士家,打开水龙头,没有水流出来。在她家厨房地面上,三个水桶装满了水。周女士说,这些水是从太阳能热水器里放下来的,她们一家人这几天的吃用就靠这些水。
       据了解,攀钢南山片区有90多栋住宅楼,此次停水给1万多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居民:停水近40个小时

       周女士说,1月27日上午开始家里自来水的水压就不正常,断断续续来水,拧开水龙头,有时候会流出一丁点儿水。她到楼下单元门前和小区仔细看了一遍,没发现张贴有停水的通知,她判断这可能是临时停水,可是到了晚上还是没水。“家里一点存水都没有,只能把太阳能热水器的水放出来应急。”
       南山中街27栋26号的曾女士说,1月27日上午,自来水还能放出来一点点,接满一桶水至少两个小时,到了晚上8点左右,水管里一点水都放不出来了,至今已经快40个小时了。由于事先没有通知,小区居民毫无准备,无法做饭、洗漱,生活受到影响,居民们向多个部门反映,却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当天中午,消防部门组织向该片区送水。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
       停用加压泵站所致

       居民们反映,南山片区的水费是由攀钢生活服务公司花城物业中心收取的。对此,记者联系了花城物业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他很忙,不便接受采访,要求记者与攀钢生活服务公司联系。
       记者随后致电攀钢生活服务有限公司调度室,一工作人员表示,攀钢南山片区是由炳草岗水厂供水,由于市水务(集团)公司节约成本,停用了加压泵站,导致自来水无法输送到高位水池,才造成南山片区停水。

       市水务(集团)公司:
       加压泵站出现故障

       随后,记者来到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一负责人回应称,炳草岗水厂承担着渡口片区、仁和片区以及南山片区等地的供水任务,一直以来都在正常供水。攀钢南山片区属于二次供水范畴,由于攀钢生活服务公司自备的加压泵站出现了故障,无法将自来水输送到高位蓄水池,导致攀钢南山片区停水。为保障     居民用水,市水务(集团)公司已调整了供水机组、增大供水负荷以及管网供水压力,直接将自来水输送到高压蓄水池,该片区很快就能恢复供水。
       该负责人还表示,经协调,攀钢生活服务公司承诺在5天内修复加压泵站。
       据了解,1月29日晚上6时左右,攀钢南山片区已恢复供水。
  • 家长微信群发红包 老师到底该不该抢引发热议
  • 发表人: 2016/1/30 23:12:25
  • 赞同

      1、师生交流方式应顺应潮流

      2、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就是一种游戏,金额都不大

      4、活跃气氛,调动群里家长积极性

      折中

      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

      1、要看金额大不大,不能把娱乐整变了味

      2、要懂得甄别这样的师生互动是为了增进彼此感情,还是有些同学想借此建立与老师的某种私人关系,如果是第二种,就需要回避

      反对

      1、金额再小也是钱,收了有违师德

      2、老师不准收礼,任何形式都不行

      3、应铭记“防微杜渐”,不抢为好

      4、容易形成亲疏有别的师生关系,有失教育公平。

      老师该不该收学生和家长的红包?回答一定是一致的:当然不该!

      那微信群里发的几毛几块的微信红包,老师又该不该抢呢?

      这个问题最近让成都一位高校教授纠结了半天——不抢吧,觉得学生不过是借此形式表达祝福、金额又很小,会不会显得自己太过古板?抢吧,毕竟也是真金白银,算不算有违师德?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记者采访了成都多所高校的教授、中小学老师、校长,以及参加省“两会”的政协委员,他们观点鲜明地分为两派,不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老师最好不收红包,否则可能会因为跟某些学生互动多一些,跟某些学生互动少一些,就形成亲疏有别的师生关系,这样将有失教育公平。

      现象

      高校教授:并不排斥 也很纠结

      王老师(化名)是成都某高校的一位教授。虽然微信红包流行了很久,但因为自己并不善于用智能手机,微信也不常用,所以直到最近才发现微信居然还有“发红包”这样一项功能。

      他回想说,自己和微信红包打过3次交道。第一次是去年圣诞节时,课后一名学生过来打趣地问道,老师你为啥不给我们发红包喃?他才第一次知道了微信发红包这件“新事物”。今年元旦节,有两名学生给他发来了“新年快乐”的微信红包,一个不到1块钱、另一个也只有1块多一点,两个加起来不到2块钱。因为自己不懂得如何发红包,所以这两块钱他也没能给学生发回去。

      王老师说,他从内心里并不排斥,因为这是学生对他表达新年祝福的方式。“这样比较活泼,等我学会了也一定会给学生发。”但在和其他老师讨论后,他变得有些纠结了,“有些老师认为尽管金额小但也是钱,收了就有违师德”。

      “我们班的家长群一般都是我先发红包,然后家长们才跟着发。”成都某小学一李姓老师介绍说。李老师说,班上的家长群一向比较冷清,自己偶尔在里面发一发红包,只为活跃气氛,无论是她还是家长,每一次金额都不会超过10元,这样大家抢到的,也不过几分钱到几元钱不等。“一年来,我发出去的红包远远比我抢到的多,很多时候我都只发不抢,群里活跃起来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且也没有家长向我单独发过红包。”

      看法

      大学老师:偶尔为之 注意把握

      那么,对王老师遇到的问题,其他老师怎么看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五位高校教授,其中三位表示在微信群里抢、发红包“能够接受”、“可以参与”,认为这种新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但都强调不宜太过频繁,偶尔为之就好。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认为,师生之间不应有不当的经济往来,但微信群抢红包就是一种游戏,金额都不大,在日常交往中,“抢红包”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是可以接受的,“除了讲究师道尊严这种严肃的师生关系,在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应该顺应潮流的发展。”

      “我自己很少去抢微信群里的红包,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谭平说,当然,教师在参与抢、发红包时,也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看金额大不大,虽然微信红包有限额,大家在发红包时,一般金额也不会太大,但老师还是要注意不能把娱乐整变了味;第二,老师要懂得甄别这样的师生互动是为了增进彼此间的师生感情,还是有些同学想借此建立与老师的某种私人关系,如果是第二种,就需要回避,“老师对待所有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跟某些学生互动多一些,跟某些学生互动少一些,就形成亲疏有别的师生关系,这样将有失公平。”

      原则

      学校校长:审慎为好 最好不抢

      在省政协委员、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校长李永富看来,微信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在微信群里抢、发红包也是一种交流,它的金额很小,就是让大家在空闲的时候取个乐,如果不是以获取金钱为目的,就不会反对,不过老师在参与时还是要审慎,不能违反相关规定。

      同样,成都某小学副校长也表示,微信群抢红包是一剂生活的调味品,“在群里,红包发出来是给所有人的,不分教师、家长、学生的身份,是公众的东西,‘抢’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该副校长说,群里的微信红包金额不大,老师不仅在“抢”,更在“发”,大家有“发”有“抢”,玩得开心,就是图个乐。

      最后该副校长还是建议,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家长和学生群里,老师最好还是不要参与这项“游戏”。也有成都某小学校长明确表示,学校“三不”铁律之一——老师不准接受家长钱物,任何形式都不行。此外,一位高校教授也不主张老师在学生、家长群里参与抢红包。他说,自己一般只在家人、朋友的微信群里抢、发红包,学生群则从来不参与,“‘红包’二字毕竟是个敏感词,即便在微信群里,大部分人都只当它是一个游戏,但教师还是回避比较好,免得引起误会。”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张瑾
    红包不在大小 问题不在钱上

      成都商报评论员 朱达志

      微信的普及,让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愈发便捷高效。而现在玩微信的人,很少不知道、不涉及微信红包的。在群里抢红包、发红包,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已成为一种新风俗。既然已是蔚然成风,那么在形形色色的师生、家长群里,教师可不可以“与民同乐”,加入到发红包、抢红包的行动中呢?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如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大家的观念也早已今非昔比了。诚然,微信群里发红包、抢红包,数额虽小却也不无刺激,大家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主要也就图个开心。何况还可以活跃群里气氛,“说正事”前发个红包,可以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虽然微信红包里装的也是真金白银,但谁也没把它当多大一回事,不指望靠它“发财”,也不担心发了红包、少抢了几毛就“破产”。

      但是,什么事都不能绝对,啥事都有例外。教师在师生、家长群里参与抢红包(也包括发红包),虽然也是数额极小,远扯不上“行贿受贿”“收受礼金”,但毕竟不妥当。

      其一,教师终归是有师道尊严的,洁身自好才能受到尊重。红包虽小也是红包,具备鲜明的标签意义。你领了家长甚至学生的红包,你们之间就“亲密无间”了,必要的敬畏感也将随之荡然无存。说实话,这并不是最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状态。

      其二,师生群、教师家长群,毕竟不是朋友群、家人群、同事群、工作群,在其中发红包、抢红包当然有图乐子、融气氛的因素在,但还是要考虑群中所有家长和学生的个体感受。他们中当然有相当多的人喜欢发红包和抢红包,但也不能排除有相当多的人并不好这口,那么基于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某些特殊且微妙的关系考虑,他们或许会被并不情愿地裹挟进发抢红包的“狂欢”中。

      其三,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之间的金钱游戏,虽然也是无伤大雅,但毕竟不值得鼓励。而教师在师生群甚至家长学生同在的群里发抢红包,难免刺激学生和家长的攀比心理,自身也不一定能百分之百跳出人情世故的氛围之中,有意无意地在学生中分出亲疏远近。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在群里公开发抢红包,并不包括点对点的授受行为,那绝对是违规甚至违法之举。
  • 朋友圈晒雾霾照片,真不是黑北京
  • 发表人: 2016/1/29 22:44:24

  •    真正的勇士,不仅敢于直面灰白的天空,更要有将其上传朋友圈“晒惨”的勇气。
      在电影《人间小团圆》的开头,曾志伟反复念叨着“吸气、憋住、再呼气”。我敢打赌,如果曾志伟这两天在北京,他肯定不会这么干。

      雾霾深重,何以解忧,唯有朋友圈。真正的勇士,不仅敢于直面灰白的天空,更要有将其上传朋友圈“晒惨”的勇气。这些天,祖国“半壁江山”的人们靠雾霾怒刷存在感,新一届“朋友圈杯雾霾大赛”开始了。

      但这无非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心理按摩。当愤怒也驱散不了雾霾,当不堪重负的肺,遇上坚硬的空气治理现实,除了调侃,貌似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正如有人说的,面对雾霾天,幽默是最好的灵丹妙药,教会人们苦中作乐。

      这样的景观,在6、7月份的股灾中也见过。用娱乐来点化痛苦,用解构来对抗无奈,是新时期人们get到的新技能。不管有没有用,至少在呼吸成为一种痛的日子里笑一笑,终归是不坏的。而那件把雾霾做成板砖的行为艺术,则像一个绝佳的隐喻:治理不好雾霾,或许只有板砖奉上。这无疑也汇集出一股民意潮水,倒逼政府治霾提挡加速。

      眼下,京津冀联合治污已达共识,责任一再被明确,尤其是,在《北京市大气污染条例》颁布后,一系列治污“组合拳”被打出,告别黄标车、无煤化、落后产能淘汰升级等措施有序进行,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考虑到空气治理的滞后性,以及雾霾反复的现实,要想达到2017年“使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或许还需相关部门做出更多努力。

      我们做不到广场舞大妈那样,在重霾中起舞,也做不到像天真烂漫的孩子那样,写出“出卖我的霾”,“把美丽的天空换回来”这样的诗句,只能在朋友圈里吐吐槽、取取暖。本质上,在朋友圈“晒”雾霾,切中了这个时代的隐秘心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财务自由并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清新的空气,健康的体魄,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样重要。

      城市化当然不是田园牧歌,但也绝不能是重霾锁城。半个多世纪前的伦敦雾霾事件,让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英国继而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以此使其国民免于雾霾侵扰。对比眼下,我们的空气治理,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京报  真希望,若干年后,当我们望着窗外的清风朗月,在朋友圈翻看今天的雾霾照片时,能够一笑出门,将那灰白岁月,尽付于如烟往事。

       真正的勇士,不仅敢于直面灰白的天空,更要有将其上传朋友圈“晒惨”的勇气。
      在电影《人间小团圆》的开头,曾志伟反复念叨着“吸气、憋住、再呼气”。我敢打赌,如果曾志伟这两天在北京,他肯定不会这么干。

      雾霾深重,何以解忧,唯有朋友圈。真正的勇士,不仅敢于直面灰白的天空,更要有将其上传朋友圈“晒惨”的勇气。这些天,祖国“半壁江山”的人们靠雾霾怒刷存在感,新一届“朋友圈杯雾霾大赛”开始了。

      但这无非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心理按摩。当愤怒也驱散不了雾霾,当不堪重负的肺,遇上坚硬的空气治理现实,除了调侃,貌似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正如有人说的,面对雾霾天,幽默是最好的灵丹妙药,教会人们苦中作乐。

      这样的景观,在6、7月份的股灾中也见过。用娱乐来点化痛苦,用解构来对抗无奈,是新时期人们get到的新技能。不管有没有用,至少在呼吸成为一种痛的日子里笑一笑,终归是不坏的。而那件把雾霾做成板砖的行为艺术,则像一个绝佳的隐喻:治理不好雾霾,或许只有板砖奉上。这无疑也汇集出一股民意潮水,倒逼政府治霾提挡加速。

      眼下,京津冀联合治污已达共识,责任一再被明确,尤其是,在《北京市大气污染条例》颁布后,一系列治污“组合拳”被打出,告别黄标车、无煤化、落后产能淘汰升级等措施有序进行,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考虑到空气治理的滞后性,以及雾霾反复的现实,要想达到2017年“使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或许还需相关部门做出更多努力。

      我们做不到广场舞大妈那样,在重霾中起舞,也做不到像天真烂漫的孩子那样,写出“出卖我的霾”,“把美丽的天空换回来”这样的诗句,只能在朋友圈里吐吐槽、取取暖。本质上,在朋友圈“晒”雾霾,切中了这个时代的隐秘心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财务自由并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清新的空气,健康的体魄,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样重要。

      城市化当然不是田园牧歌,但也绝不能是重霾锁城。半个多世纪前的伦敦雾霾事件,让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英国继而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以此使其国民免于雾霾侵扰。对比眼下,我们的空气治理,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希望,若干年后,当我们望着窗外的清风朗月,在朋友圈翻看今天的雾霾照片时,能够一笑出门,将那灰白岁月,尽付于如烟往事。
  • 纪委办案岂容“菩萨心肠”
  • 发表人: 2016/1/29 22:41:37
  •   “市纪委‘菩萨心肠’太重,监督执纪问责不严。2013年以来没有查办一起大要案,也没有向司法机关移送一件县处级干部案件”。日前,安徽省委第七巡视组在向池州市反馈巡视情况,巡视组组长张正耀指出。
      池州市纪委之所以“2013年以来没有查办一起大要案”,难道是因为当地党员干部遵章守纪情况良好,当地官场“风情朗月”吗?恐怕不是。因为市纪委没查出的问题,省委巡视组却找到了问题——安徽省委第七巡视组在对池州市巡视反馈中指出:未如实填报个人有关事项问题较多、部分干部档案年龄填写混乱、超职数配备干部数量较大……面对如此多的违纪问题,当地纪委却“心慈手软”,这看上去十分仁慈,充满对违纪违法干部的爱护;殊不知,这是对违纪违法行为的袒护,甚至是放纵。当地纪委“心慈手软”,不仅会亵渎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更会放纵一些问题干部变得肆无忌惮,最终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这对问题干部来说,绝不是啥好事。

      在不久前召开的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此话不假。要想有效避免一些地方纪检部门存在“菩萨心肠”,除了通过巡视之外,无疑也要加强追责,强化对一些执纪不严的纪检部门的问责力度,严厉追究其“菩萨心肠太重”的“不作为”责任,通过对纪检部门本身的“严管”来发现问题,让干部及时改正问题,或是悬崖勒马。有道是,“以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人气话题
贪官外逃投资美国总表:真是触目惊心!!
2016-06-03 反腐政史 这是何等“壮观的队伍”!这些“阶下囚”在步入政坛、商...
71984次关注
揭开武松的死亡真相: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源:历史档案揭秘《水浒全传》中武松的故事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像“景阳冈武松...
15497次关注
中小学课外辅导全年吸金8000亿,“真教师”占比不到两成
澎湃新闻记者 吴玉蓉 发自北京2016-12-27 18:21 来源:澎湃新闻字号27日,中国...
2981次关注
我在攀钢这些年!(看哭多少人)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当人力资源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到...
2861次关注
请转到朋友圈!期末考、中考、高考生家长会感谢你的
来源:今日教育传媒  原标题:没有意外 就是成功——写给所有考生的家长们四...
2465次关注
西安一官员疯狂敛财12年:资产上亿 黄金600斤(图)
原标题:亿元资产,300公斤黄金。一个西安官员12年的疯狂贪腐敛财之路杨殿钟,...
2413次关注
烟草专卖局清理53家驻京办:部分已是领导吃喝玩乐的行宫
石洪涛 兰琳宗/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12-16 12:12 来源:澎湃新闻字号位于北...
2300次关注
军委机关的“总管家”又收了一栋楼
原标题:军委机关的“总管家”又收了一栋楼军改已经不是新话题了,但始终是件...
2219次关注
财政部:安徽多地挪用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修楼、招待
中新网2016-12-12 18:12 来源:澎湃新闻字号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12月12日...
2153次关注
证监会“联手”公安 严打“内幕交易”、“老鼠仓”
原标题:《证监会“联手”公安 这几类证券犯罪要严打!》记者从中国证监会有关...
2026次关注